成都文物邮箱,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联系电话

hacker|
79

成都镇水神兽有哪些?

镇水神兽

2013年初,身长3米有余、8吨重的石兽于天府广场一侧四川大剧院工地被挖出,属千年神兽,约2000岁生于秦汉,埋于西晋,成为填补四川雕塑史空白的一个重大考古发现。2013年7月四川一地发生大范围的持续性强降雨,因“‘镇水神兽’被挖引发四川暴雨成灾”一说,在网上引起热议,7月12日,专家称,此前出土的石兽与当前天气变化没有任何关系

简单介绍

千年神兽,约2000岁生于秦汉 埋于西晋

!“根据它的体态、背上类似铠甲的肌肉造型以及屁股的形态,应该是以犀牛为原型雕刻的。”成都市博物院院长王毅说,由于石兽的制作年代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所以不排除它与“李冰造石犀”有关。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等史料记载,秦朝的蜀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曾经下令雕刻了5只石犀,两头运到了成都,另外3头则在灌县的江中。5只犀牛其实是水则(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同时也是镇水石神。

神兽来历

2013年1月8日天府广场旁发掘出“千年石兽”是犀还是象?是属于唐代还是秦汉?是门神瑞兽还是治水所用?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对“石兽”进行现场初步清理,来自川内的多位重量级考古专家也来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神兽身材高大,高约2米、长3米多,据初步估计重达到了8吨。值得一提的是,它整个头部长度几乎有身长的三分之二,因此,现场很多工作人员一时也说不清它到底是个什么动物。

神兽作用

“石兽”是否就是“李冰治水所用的5只石犀之一”呢?王毅表示,是否与李冰有关系,专家学者还在做进一步研究,“不过这种圆雕石刻在中国目前的发现中极其罕见,可能这是四川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大型圆雕石刻。这件东西应该是和镇压水精的神兽有关系。”

更多参考资料:

成都市美术馆的简介

始创于1980年的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批由政府组建的从事书画创作、美术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专业艺术机构。

成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938年,后蜀主孟昶就在成都建立中国第一个皇家画院,以黄筌、黄居寀父子为代表的工笔花鸟画家创造的院体、画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大师级人物云集成都,又为成都的绘画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成立之初的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办公地点设在文化公园,1983年搬迁到支矶石街59号,现在的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占地2331平方米,其建筑外形为清末川西民居典型四合院建筑,风格古朴而典雅,2007年6月,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民居建筑被批准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月,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民居建筑保护维修工程竣工。

机构设置与人员情况

画院现设有艺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创作培训部、理论研究部、美术馆(画廊)、艺术交流中心。现有在职职工31人,其中专业创作人员19人,先后聘请了苏葆桢、吴一峰、岑学恭、赵蕴玉、吴凡等25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为顾问,聘请了33位颇有成就的中青年书画家、艺术批评家、理论家为客座艺术家,聘请了8位具有社会和市场影响力的画家为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画师,40位成都地区优秀中青年书画家为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特聘画家。

艺术创作情况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成立30年来,始终坚持把繁荣艺术创作,造就艺术人才,促进成都美术发展,作为工作的中心,以“立足传统、传承文脉、放眼世界、张扬个性”作为基本艺术理念,形成了“多元并存、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良好学术氛围,各个画种、各种流派、各种思想自由表现,艺术家们兼收并蓄、传承创新,艺术创作健康发展。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20次“成都画院书画展览”和 100多次各种类型的艺术展览,选送了上千件艺术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种类型的美术展览,100多人(次)先后获金奖、银奖、文献奖、铜奖、中国油画艺术奖、黄胄美术奖、徐悲鸿美术奖、全国书画院百佳书画家奖、优秀作品奖、佳作奖,以及蒙特卡洛国际现代艺术大展莫纳哥政府奖和法国蒙比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新人奖等。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多次接待国内外美术家代表团和美术史学者、著名书画家的访问并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访问交流活动。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不但造就了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还团结了一大批成都地区美术家,成为了成都地区美术创作和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阵地。

院藏画情况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高度重视书画艺术品的收藏,现已收藏书画作品总计1072件,其中油画作品135幅;国画、书法及其它艺术作品928幅;杂件9件。其中不乏大家作品,市值已近亿元。这些藏品不但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升了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的艺术品味和影响力,也为画院开展学术研究、交流和展览提供了重要保证。

成都市美术馆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下同仁路80号

邮编:610015

传真:86-28-86275483

联系人:万莉莉、王青松

联系电话:86258169

网址:

邮箱:787830538@qq.com

四川阆中古城旅游介绍

四川阆中古城·旅游攻略

壹旅游

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素以“人祖之光,天文之先,风水之趣,山水之幽,文化之博,醋韵之美,古城之奇”名扬中外。主要景点有:华光楼、民俗会馆、状元坊、贡院、张飞庙、锦屏山等。我们为您所设计的这条阆中一日游路线不仅包括了这些景点,而且还可以在沿途尝遍阆中美食。一路走走停停,尽享阆中古城别具一格的风情!

在古城游览可以乘坐景区特色观光车或者步行。我们推荐您步行参观,因为沿街青瓦白墙的古老民居也是眼睛停不下来的吸引。从游客中心出发,沿着坎布街一路前行就来到了阆中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物——华光楼。这是一座过街楼,登上楼顶就可以将丹青城廓、嘉陵江水尽收眼底。从华光楼出来,离这不远的是风水馆。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进去了解一下阆中上溯千年的风水文化,还可以请这里有名的风水大师指点一下家里的风水朝向,让流年的运气更顺畅。参观完风水馆,沿着内东街往回走,在街角右拐依次经过水博物馆、杜家客栈、秦家大院和孔家大院,大概十分钟的路程就来到了民俗会馆。欣赏完民俗会馆里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和原汁原味的风情表演大概需要花费您一个小时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在街口看看高大气派的状元坊。从状元坊出来一路会有很多大院和小吃,您不妨挑点中意的美食,满足一下您空虚的胃,闲庭信步来到贡院。贡院又叫清代考棚,这里收集了数千件科举实物,再现了科举考试的场景。有趣的是在这里您还可以扮一回清代的考生,穿长衫,拿号牌考一次秀才过过瘾,这种真实的感觉可是看电视得不来的。休息娱乐一番后,我们就到附近的张飞庙参观。感受三国文化的厚重之余,还可以通过祠内众多的文物陈列了解阆中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相信看了这么久的历史风物,您快要有点审美疲劳了吧。没关系,我们马上就要换一种风光了。从张飞庙出来,我们就来到犀牛码头乘观光游船在嘉陵江上体味行动中的阆中古城透出来的灵性与清新。江水如画、古院深深、锦屏隽秀都让您尽收眼底。整个游程会花费您四十分钟时间。抵达空树溪码头,我们开始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锦屏山游览。锦屏山历来被称为“嘉陵第一江山”。它满山错杂的花木点缀在嘉陵江水的青翠里,这样的清新辽远让人心仪。沿着游步道一路前行会依次经过杜少陵祠、碑林、观星楼和宋张宪祠,最后到达山顶,遥望嘉陵一江烟波,对岸横卧的小城,体味当年诗圣情不自禁发出“应筑茅庐著青壁”的感叹。结束游览后,带着对这碧水丹山美好印象,从南津关码头乘坐游船回到华光楼码头,一路前行约十分钟到游客中心,您就可以搭乘出租车或公交车离开景区。

至此,我们的阆中一日游行程就全部结束了。当然,如果您意犹未尽,又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在古城里任选一间明清的古院,住上几日,让自己迷失在这些门楹窗棱、堂屏回廊、飞檐斗拱的千变万幻里。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为您推荐的阆中一日游攻略,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景区的讯息,请参看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景点导游词和小贴士内容,祝您旅途愉快!

阆中古城二日游(甲票)

D1:早从成都出发,经成南高速抵达阆中,午餐后游甲套票古城景点)——信步川北道贡院,沾文人灵气;畅游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桓侯祠——张飞庙,登临古南楼遗址阆苑第一楼——华光楼,鸟瞰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阆中古城风貌,漫步民俗会馆,领略川东北民风民俗;徜徉中国首家风水博物馆,探寻人们内心的奥秘和自然界的10万个为什么?拜谒春节老人故里—落下闳故居“星座苑”,感悟中国悠远的天文文化,了解中国传统佳节—春节的由来。晚餐后在美丽的城南天下、嘉艺上古城滨江段,自由选择看戏品茶(茶水费自理)、听川东北原生态民歌小调,感受山狂、水狂、人欢跃的壮观场面,依稀回到从前……

(中/晚) 宿 :阆中

D2:早餐后,游览国家AAA级风景区——东山园林(大佛寺+状元洞)朝拜四川十大座

佛之一的唐朝大佛,烧一炷高香,保全家平安;惊叹北魏石狮,登仙梯如云,俯瞰丹青城,阆苑胜景。撞金钟,事事亨通……沿虎溪上行,沿途观赏田园农家风光,恍若走入世外桃源,在“出兄弟状元宰相处”——北宋状元洞领略“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处”的人生真谛。(或游唐滕王元婴之御园---滕王阁,欲于南昌滕王试比高)。赠送伊斯兰教圣地——巴巴寺。参观阆中土特产店,购一份精美礼品馈赠家人及好友,午餐后送团!

阆中古城二日游(乙票)

D1:早从成都出发,经成南高速抵达阆中,午餐后游乙套票景点——信步川北道贡院,沾文人灵气;畅游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桓侯祠——张飞庙,感悟三国文化;登临古南楼遗址阆苑第一楼——华光楼,鸟瞰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阆中古城风貌;拜谒春节老人故里—落下闳故居“星座苑”,感悟中国悠远的天文文化,了解中国传统佳节—春节的由来。晚餐后漫步在美丽的城南天下、嘉艺上古城滨江段,自由选择看戏品茶(茶水费自理)、听川东北原生态民歌小调,感受山狂、水狂、人更狂的壮观场面,依稀回到从前……

住:阆中水码头客栈

D2:早餐后,游览国家AAA级风景区——东山园林(大佛寺+状元洞15/10)朝拜四川十大座佛之一的唐大佛,烧一炷高香,保全家平安;惊叹北魏石狮,登仙梯如云,俯瞰丹青城,阆苑胜景。撞金钟,事事亨通……沿虎溪上行,沿途观赏田园农家风光,恍若走入世外桃源,在“出兄弟状元宰相处”——北宋状元洞领略“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处”的人生真谛(或游唐滕王元婴之御园---滕王阁(10/7),欲于南昌滕王试比高)。赠送伊斯兰教圣地——巴巴寺。参观阆中土特产店,购一份精美礼品馈赠家人及好友,午餐后送团! (早/中)

三,服务标准及内容:

住宿:双人空调标准间(独卫/电视)

用餐:八菜一汤十人一桌(三正两早)

用车:全程空调旅游车接送

门票:全程景点大门票

在线鉴定古董

雕版印刷的出现

书册制度

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宋浙本

宋建本

宋蜀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元刻本元浙本

元建本

明刻本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

抄本

稿本

批校本

影印本雕版印刷的出现

书册制度

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 宋浙本

宋建本

宋蜀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元刻本 元浙本

元建本

明刻本 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 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影印本展开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我们通常把研究这些版本的学问叫古籍版本学。

编辑本段雕版印刷的出现

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开如发明的是雕版印刷,这应是家喻户晓的事情。所谓雕版,是指用木板雕刻。木板选料有讲究,质地太松不适宜,所以一般用梨木和枣木,前人把刻印书叫做“付之枣梨”, 印书一般都用黑墨,但第一遍印时为了便于三校,有时也用蓝色或红色印,清代以到民国时刻书则多用红印,也有用蓝印,当然也可以不用红蓝试印直接用黑墨印。 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明清以来有种种讲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隋文帝开皇时说和唐太宗贞观时说。雕版印刷进入五代,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即不再停留于刻民间需要的日用印刷品以及一些字书、宗教读物,而转入刻印正统的书籍。重点是刻经,这不仅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经是最主要的、为人所必读的书籍,而且和唐以来推地科举制有很大关系。

编辑本段书册制度

是指书籍的形式,再具体点可以说是单指书籍的外形,而不包括书籍的内容,也不包括书籍的材料,以及抄写、刊刻或其他印刷的方法。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或者可以说是从卷子到册叶的过渡形式。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查找起来极其方便,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其迅速,迅速得像旋风一样,于是给它起了个“旋风叶”的名称。旋风叶进一步演变就成了“蝴蝶装”。到蝴蝶装书已不用长条木板印刷而改用长方块木板印刷,成为若干单页装订起来的书籍。

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叫“天头”,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版框”,拼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也叫“栏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叫“左右栏”。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侧现加一条细线叫“双边”或“双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而绝无作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版面用直线划分成若干“行“。版面中间一行,不刻正文(当然也不刻小注),叫“版心”,也可叫“中缝”。版心往往用花纹或横线分划成三段,花纹按其形状叫“鱼尾”。只有上面一个鱼尾,下面用横线的叫“单鱼尾”,上下都有的叫“双鱼尾”。 蝴蝶装有个缺点,即由于书页的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平时打开书来,也往往遇上空白的背面,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页的反面对后面折起来(像后来的线装书那样),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里背装”。 现在的线装,是明代中期出现的。其所以出现,当是由于包背装在书背处易于破损,破损了光靠两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的右上右下两角卷起来很不美观。于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即在打孔订好纸捻后,不再用整张书衣而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书衣,分置书前书后,然后在书脑处再打孔穿线订成,所以叫线装。线装是有一定规格的,一般只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书衣在明代多用蓝色(也称磁青色)和棕色(也称古色、古铜色),清代则棕色多一点,个别也用混金的,但清末民国时又喜用蓝色。绝大多数用纸裱两至三层,也有用绫或绢裱制的。在前后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纸,有时可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也有人称之为“看页”。 明清时喜欢给线装书做“书套”,雅一点也称之为“函”。用硬纸做亲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四边包起,用两个牙签插紧,只空出书头和书根,讲究的则不用蓝布而用锦,有时还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起来,叫“四合套”。四合套中讲究的更把书头、书根的两块接边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但这些书套因为用桨糊裱 ,易被鼠咬,日子外了又易散坏,因此好多人喜欢用所谓“夹板”。这是用两块和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布带子,把书册夹住扎牢。木板要结实,多用梓木、楠木、花梨木、枣木、樟木之类。此外,还有些文物性的善本书除了用书套或夹板外还常做精致的木匣子或小木箱子装起来,匣里或社会公德同上刻上书名、版本、册数以及收藏者姓名字号。

编辑本段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

宋浙本

北宋继承五代的传统,以官刻为主,官刻中又以国子监词条一即监本为主。 南宋泊本中的官刻本仍以国子监粞为主。当时礴京国子监的书版都被金人弄走了,为了满足读书的需要,新京城颐安府即杭州的国子监覆刻了北宋监本的经注和单疏,现存的《周易正义》、《春秋公羊传疏》、《尔雅疏》就都是南宋初年的监本,不过有的版片已经后来修补过。

宋建本

北宋时福建地区刊刻的书,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两部佛教的《大藏经》,一部是北宋元丰三年在今福州开刻的《万寿藏》,一部是政和二年在同地开刻到南宋乾道八年才完成的《毗卢藏》。 古藉版本学上所说的宋建本,主要是指建宁府建阳县的坊刻本。因为建宁府在宋代属于福建路,而福建地区古称为闽,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闽本。北宋时的建阳坊刻本没有能流传下来,传世的都是南宋时所刻,其为数不多,几不亚于浙本官刻而大大超过杭州的陈、尹诸家坊刻。

宋蜀本

唐五代以来,今四川成都成为与杭州东西对峙的全国雕版印刷中心。北宋开宝四年中央政府专门派人到成都开刻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印本佛教《大藏经》,也称《开宝藏》,是卷子本,字体颇有唐写卷子本的味道,多少夹杂点北魏字体的成分,现在还保存有一些零卷。早期的蜀本已经看不到了,保存下来的最早也只是北宋末南宋初的刻本,此外都是南宋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辽的刻书技术应是从宋传过去的。刻书中心大概不会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的政治中心上京,辽的南京即今北京,倒有成为刻书中心的可能,但也无明文可稽。刻本则长期以来从未有人见过。今天见到的辽刻本,是在山西应县发现的。应县有个佛宫寺,寺里有座辽清宁二年建筑的木结构的释加塔,1974年在塔第四层主像释加牟尼腹中找出六十一件辽刻本。 金初兴时虽然以武力称雄,但也颇重视文化。现存的金平水本为数极少,只有《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壬辰重改正吕太尉经进荘子全解》、《刘知远诸宫调》、《南帝内经素问》、《重编添补分门事苑撮要》、《萧间老人明秀集注》、《新修■音引证群籍玉篇》等几种,基本上都是坊刻。

编辑本段元刻本

元浙本

国子监这个名称当然取消了,但原先南宋的国子监并没有拆毁,而改成了西湖书院,元黄溍《西湖书院义田记》说:“西湖书院,宝宋之太学,规制尤甚,书所刻经史群书,有专宫以掌之,号书库官,宋亡学废,而板库具在。”据考证,其中绝大多数是南宋国子监遗留下来的,也有个别是元代浙江地区刊刻的元浙本。这些地区的家刻本,也和南宋一样还不如官刻之多。现存较有名的有在今浙江淳安的邵桂子编刻《邵氏世谱》,在今江苏松江的业曾南阜书堂刊刻《东坡乐府》,在今江西南丰的西思敬刊刻《元丰类稿》,在今江西南丰王常刊刻《王荆文公诗笔注》。

元建本

元建本上多有牌记,或曰某某书堂,或曰某某书舍,或曰某某精舍,或曰某某书院,一概都是书铺的牌号,和政府设立的书院是两回事。和南宋时一样,在元代官方有时也把书交给建阳书坊刊刻。

编辑本段明刻本

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前期的刻本,基本上延续了元刻本的风格。除了北方的临汾人明后不再成为别具格局的刻书中心,不再有明平水本之称外,大体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系统。即建阳的坊刻建本继续局守一隅成其小系统,此外全国各地几悉继承元浙本系统成为大系统。此大系统的主要特点即和元浙本同样使用赵体字,而且不论官刻、家刻、坊刻在字体以至版式上几无甚出入,仅管刻手有精粗之别。这种所谓明初本以官刻为多。官刻中包括内府本,国子监本,其他中央机构的刻本,地方官刊的所谓书帕本,以为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的潘府本。明前期家刻本传世的似不如官刻之多。明前期坊刻本除建本外也不算多。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刻本到这个时期起了一次大变化。变化的最显著之点,即字体由前此的赵体突然改换成整齐的欧体,而版式也由前此的大黑口变成了白口。这个变化始于正德,剧于嘉靖,下及隆庆,其中尤以嘉靖时所刻的数量既多,质量又高,成为明刻本以至我国版本史上的一大特色。“嘉靖本”也随之成为了版本目录上的专用词语。 大概由于这种刻书风格新鲜受欢迎,很快传播到外地,不仅影响到外地的家刻,还影响到官刻、藩府刻、坊刻。这种标准嘉靖本的风格,到隆庆时才逐渐起了变化,向后期的万历本过渡。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从万历开始,明刻本又出现不同于标准嘉靖本的新风格。其主要特点仍在字体和版式,尤以字体的转变更为显著,即由原先虽见方板整齐但仍出于南宋浙本欧体的标准嘉靖本字体,转变成为更加方板整齐、横平竖直,而且横细竖粗、完全脱离欧字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世称“方体字”,但也有人称之为“宋体字”。从现有资料来看,开始用这种方体字刻书是在安徽的徽州。明以来徽州人多外出经商,人称“徽商”。徽商们常到南京、扬州、杭州等地活动或定居,往往会把徽州的刻工带过去,同时徽州刻书又常请苏州的文人主持校勘,因此江浙的刻书风气很快受其影响,随之这种方体字刻本普及到全国很多地区。 万历时还出现了一种所谓“写刻本”。所谓“写刻本”,而是由于嘉靖、万历时刻书字体日益整齐规范,最终产生了完全脱离普通书写字体而专用来刻书的方体字,这时再重新用普通书写字体来刻书,就被称之为“写刻”,称其本为“写刻本”。万历时出现的写刻本仍用赵体字,但讲究的已不像所谓明初本的赵体那样笔道丰利刚健,而转趋流利生动。 天启、崇祯两朝的刻本通称为明末刻本。明末刻本中除保持了万历时的方体字和少数写刻者外,在杭州的坊刻中又使用了一种新的方体字。它不像万历时始创的方体字那么方,那么横细竖精,而变为字体稍长、笔画较瘦的方体字,可称之为长方体字,看上去颇有清朗醒目之感。

编辑本段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

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刻本,多数继承了明代后期的传统刻方体字本,其中以万历传下来的方体字为主,也有用天启时创制的长方体字和汲古开创制的扁方体字。这时期的方体字本有粗有精。长方体字的本子比方体字本刻得少。清前期这种方体字本以及写刻本的纸张,一般用厚一点的毛边纸或薄一点的毛太纸,而以毛太为多,早一点的也使用明末刻本常用的质地更差的竹纸,另有用一种白色的纸叫连史纸,这些都比较常见。 清代坊刻的章回小说一般也通用方体字,但多数比明后期的建本小说还要拙劣。清代前期刻本中比上述几种方体字本更具特色的是写刻本。顺治时清世祖还宠用宦官,设立十三衙门,汉经厂等依然存在,内府刻书当仍由宦官掌管。世祖死,宦官即被整肃,其首脑吴良辅处斩,十三衙门撤销,其后修书刻书当转归文职职人员办理。所以清代皇家刻书笼统地自可称为内府本,而习惯上将康熙及其后的专称“武英殿本”,还常简称为“殿本”,而顺治时刊刻的仍称之为内府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武英殿刻书在乾隆整六十年间可说进入了全盛时期。所刻书据统计多至三百零八种,到嘉庆时的二十九部、道光时十二部、咸丰时二部就明显地在走下坡路。进入后期同治一部、光绪二十二部、宣统二部然后清朝的统治结束。

在乾嘉学派的推动下,又一次出现了刊刻古书的高潮。这次高潮和明嘉靖时出现的不完全一样,嘉靖时刻古书重在作诗文,乾嘉时则重在讲学问,所刻古书的特点一是注重校勘,多数要写出校语,叫校勘记或考异。再是不惜工本地刻仿宋本,版式行款一依旧本不让变动。这时期不论仿宋本、写刻本、方体字本一般都有内封面,多数是正面题书名卷数,背面题刊刻者或年月,不像明万历以来坊刻本的内封面具有广告性质。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就刻书事业来看,乾嘉的全盛时期过去之后,到这时却颇有点复苏的气象。其标志则是在好些省会正式办起了公家的刻书机构,叫书局,刻印了大量价廉而质量也不坏的书籍。前此地方官刻书全凭官们个人的喜好或需要,不曾设立过专职的刻书机构,所以这时书局的设立可说是我国出版史上一件大事。以致到民国时好多公私出版机构还承用了书局这个名称,即至今日仍有中华书局之称。 按设置地点来讲,在南京的有金陵书局,人民国幷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有江楚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在扬州的有淮南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在苏州的有江苏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在杭州的有浙江书局(人民国改为浙江省立图书馆附设印行所),在南昌的江西书局,在武昌的崇文书局(人民国改湖北官书处),在长沙的有传忠书局、思贤书局,在成都的有存古书局,在济南的有皇华书局(后改山东书局),在太原的有浚文书局(后改山西书局),在福州的有福州书局,在广州的有广雅书局(人民国改为广雅版片印行所),在昆明的有云南书局,在贵阳的有贵州书局。这些书局刊刻的书,人们通称之为“局版”、“局本”。

编辑本段活字本

不用整片的木板来刻书,而改刻单个可刷印的反体字,不要印书不须雕版用这些单个字拼排就能印,印毕拆散这些单个字又可用来印别的书,灵活而不像雕版印刷那么固定死。所以当年沈括把这种用单个字拼排的书版叫“活板”,后来就称这些拼版用的单个字叫“活字”,印成的书叫“活字本”,以便和整片雕版的刻本相区别。

编辑本段套印本

不论刻本或活字本,一般都用一种颜色来刷印,其中最常用的自然是黑色,试印本或其他特殊情况有用蓝色或红色的。套印本则印一部书一页书用两种颜色,即除黑色外还用红色,而且是把这印黑色的文字和印红色的文字分别刻成两副版片,先在纸上刷印黑色的,再把红色的套上去刷印,刷印成既有黑色即墨色、又有红色即朱色的本子,人们称之为“朱墨套印本”,更常省称之为“套印本”。

编辑本段插图本

在书上配刻了图书的

,通称为“插图本”,也可称“带图本”,再由此派生的以图书为主体的书则通称为“书谱”。这些都是我国雕版印刷中固有的东西。

编辑本段抄本

抄本,过去多写作“钞本”,如今则习惯作“抄本”。这里讲的抄本是指刻本出现后派生的抄本,即绝大多数是从当时已难得的旧刻本抄录及展转抄录的本子。

编辑本段稿本

“稿本”,广义的是凡撰写的文章著作没有付印的都应叫稿本,付印了那原稿也仍是稿本。但古籍版本里的稿本,只是指总论第一章古籍范围之内的书籍的稿本。此外的近现代人著作的稿本如是名字且有价值者自宜珍藏,但不在这古籍的稿本之列。

稿本又应分为三类,即“原稿”、“清稿”和“写样待刻稿”。原稿:是作者的手稿,一般是亲笔。清稿:原稿往往要经作者涂改,涂改得多了,就由作者自己或请别人重抄一遍,叫清稿。写样待刻稿:著作要刊刻时,如第三章所说要在印好的方格纸上用刻书的字体、刻书的要求把全书腾写一遍,叫做“写样”。

编辑本段批校本

“批校本”,是一个笼统的广义词,它包括了“批本”、“校本”、以及既校又指的“批校本”。批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施加批评圈点。校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用其他刻本抄本或其他古籍来校出异文,改正文字。批校本:这是狭义的批校本,即指既校又加圈点评语的本子。

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叫“过录本“的,是借到了一部名人或有价值的批本、校本或批校本,自然另找一部相同的刻本把这种批校原样过录在上面。

编辑本段影印本

这里所说的是影印本,是狭义的专指我国古籍的影印本,是把古籍的刻本以及前面讲过的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等摄影后制版印刷,

印成基本上保留原书面貌的本子。这种摄影和制版的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这以前要新本子保留原书面貌,只能用前面讲过的仿刻、覆刻等办法,但即使最精细的覆刻,也不如这种影印的新技术之能不走样。因为这种新技术引进后,很快地“洋为中用”用在影印古籍上面,从清后期开始,到民国时已基本上取代了前此仿刻、覆刻而成为古籍出版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国用来影印古籍的技术,大体有石印、珂罗版印、金属版印、照相胶版印几种。

关于大慈寺片区的规划资料,多多益善,分超高的,有的发下嘛,谢谢

备受蓉城市民关注的大慈寺片区,将进行新的规划调整.按照改造总体规划,大慈寺片区将以春熙路、红星路两大商业步行街为依托,建成一个以大慈寺为中心,融合佛教文化、川西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新商业文化‘寺市合一’的新街区.”并设地下商业用地,意味着大慈寺片区有望出现地下商业空间.

1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12-10 上午 11:44:36

    会公德同上刻上书名、版本、册数以及收藏者姓名字号。编辑本段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宋浙本北宋继承五代的传统,以官刻为主,官刻中又以国子监词条一即监本为主。 南宋泊本中的官刻本仍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