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里的信任与背叛)
摘要: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唐玉抱着“被治愈”的期待推开咨询室的门。她不曾预料,与“被治愈”交织发生的,还有与咨询师不断发展的亲昵与暧昧关系。这不是寻常的爱恨情事,在心理咨询中,“爱情”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唐玉起初只是有轻度抑郁情绪,渐渐有了自杀的念头。她保留了信件和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向多家机构投诉,咨询师最终被平台下架。
在心理咨询领域,这是为数不多能够获得证据支持的投诉。目前这个行业基本处于没有明确主管单位的野生状态,准入门槛低、过度市场化、缺少强制监管机制等问题,让大部分来访者在遇到咨询师违规操作时选择沉默,维权者则面临比寻求咨询帮助之前更为艰难的精神困境。
文丨魏荣欢
“ 很特别的来访者”
第二次做心理咨询时,女孩唐玉说得有些口渴,她拿起杯子,才发现边缘留着一枚口红印——这是咨询师喝过的杯子,但对方没有阻止,或给她一杯新的。这种亲昵,唐玉不知道女咨询师常凤茹是有心还是无意,因为对方明明知道,自己喜欢女生。
接下来的见面里,唐玉常常听到“你是一个很特别的来访者”之类的话,常凤茹甚至提议把见面增加到一周三次。咨询之外,唐玉偶尔会收到对方发来的心理学文章,伴随一两句问候和“亲亲”表情。那时,她还不清楚咨询师私下联系来访者,是违反工作伦理守则的。
在那间称不上环境优美的咨询室内,唐玉一点一点袒露着自己。大学毕业两年,她仍然不知道未来想要做什么,陷入焦虑,待在家里不愿见人。在一次崩溃大哭时,唐玉得到了一个拥抱,这个拥抱使她的情绪平复下来,也让她对个子不高、长相普通,甚至一开始没留下什么印象的咨询师加深了依恋,把常凤茹看作生命中最亲密的人。后来,常凤茹在咨询室里直接问她:“你为什么不承认你喜欢我?” 唐玉的脸红了。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唐玉抱着“被治愈”的期待推开咨询室的门。她不曾预料,与“被治愈”交织发生的,还有不断发展的亲昵与暧昧关系。
这不是寻常的爱恨情事,在心理咨询中,“爱情”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2014年,资深心理咨询师王星波与来访者发生亲密关系,多年后女孩在网上发帖,形容那段日子“像是堕入地狱”,可起初,她以为那是真爱。
后来女孩实名投诉,王星波被“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中国心理学会成立的会员监管系统,简称“注册系统”)永久除名。这是国内第一起,也是迄今唯一一起被“注册系统”公示的违反伦理案。按照《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咨询师不可以跟来访者恋爱,除非是结束咨询关系后三年以上。
唐玉经过一年多的心理咨询,和咨询师常凤茹互相表白,相爱。但她的精神障碍更重了,常凤茹一时约定三年后见,一时又忍不住约见面,反复刺激下,唐玉有了自杀的念头。
她开始同时服用好几种精神药物。有一种情绪缓释剂,吃了不能静坐,每天不得不在楼下跑圈,几天下来腰腿酸痛。换另一种药代替,终于不用跑圈了,又出现极度饥饿——刚吃完一顿大盘鸡,又去点200元的海底捞,肠胃不适只有药效减退后才会感觉到。
唐玉每天要吃的十粒药。
2019年春天,唐玉向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注册系统”以及常凤茹入驻的心理咨询平台发起投诉,她保留了信件和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常凤茹接受过CAPA的培训,该机构最终给出处罚——取消其会员资格,且五年内不接受申请。常凤茹入驻的心理咨询平台也将其下架,还发了内部通报。
这件事在心理咨询圈子炸了,因为这是为数不多能够获得证据支持的投诉。2017年政府部门取消心理咨询资格认证后,这个行业基本处于没有明确主管单位的野生状态,大多数类似的投诉都止于证据不足。
据产业研究报告数据,目前我国约有8000万需要服药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可能需要咨询与帮助的心理障碍人群已经过亿。但是,这个行业正在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失去它最重要的资源 —— 来访者的信任。
除了移情产生的亲密关系,隐私泄露也在加速破坏这种信任。来访者可能想不到,自己的故事会走得多远。
去年3月,某知名心理咨询平台发起过一场线上直播教学,10余名业界大咖参与督导(督导通常为资深咨询师,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帮助咨询师,也起到监督作用),99元就可围观100场督导示范教学。“注册系统”当时发出了伦理提醒——网络平台参加者人数“上限一般以40人为宜”,但这对新手咨询师是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活动没有因此停止。
五个月后,教学视频被违规的咨询师发到了外网,几天内就有2万多人观看。虽然每个案例在上报时,都有来访者的知情同意书,但来访者是否知道使用场景?咨询师彭烛璇在知乎上发贴,认为来访者需要知道,在两个人、十几人的范围内被讨论,和在几万人的范围内被讨论,是截然不同的状态,“后者几乎可以等同于:我要把你的故事写一本书发表,你同意吗?”
面对来访者隐私泄露的质疑,相关文章下也有不少这样的留言,“哪个咨询师的成长不是靠不断伤害来访者长大的?你要是学医学临床,也得知道,大体老师是多重要。”
“万人督导”并没有就此止步,今年3月,2021年度的100场督导课即将开始,大咖从11位增加到15位。根据官方宣传,今年新增了保密协议签署,视频也会加密存储。质疑声还在:这样就能防止信息外泄吗?
还有的来访者至今都不知道自己的隐私被泄露了。在唐玉和常凤茹关系亲近的那段时间,两人会很自然地聊起其他来访者。因为同在一个地方咨询,互相打过照面,又有着相同的小众爱好,唐玉想要打听到对方的名字很容易。
而且,当她得知常凤茹的督导也知晓她们这段特殊关系,自己在督导那里被称为常凤茹的“情人”,唐玉忽然觉得自己像是赤身裸体地被一群人围观。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被控制的、难以自证的
很多来访者跟唐玉一样,在走进咨询室前,对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几乎一无所知,敲开那扇门,只是一心想被拯救。
与家人之间难以处理的关系,待业的迷茫,唐玉的这些感受和行为背后,埋着最隐秘的秘密和最羞耻的念头。分享给咨询师,在专业的分析和引导下到成长经历中寻找线索,这是个艰难的过程,有点像是解剖自己。
这时来访者往往会出现“移情”,预示着咨询师对来访者而言正作为一个依恋对象。在精神分析疗法中,“移情”通常是来访者的内心映射,心理咨询师史秀雄解释,咨询师要做的是帮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分析原因,探寻和修复过去的伤痛,从而治愈来访者。
但在咨访关系这类权力机制特殊的关系中,边界混乱和滥用权力,都会造成对来访者的伤害。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侯志瑾曾发表论文阐述:“如果发展了亲密关系,通常是咨询师没有很好把握专业的边界。咨询师也是普通的人,也会有种种需要,于是在咨询关系里进行满足,某种程度上可谓近水楼台了,但这是滥用了咨询关系。”
当唐玉查到《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里关于咨询室里不可以恋爱的规定时,她开始感到不安,多次问常凤茹:“你这样操作是正确的吗?” “你觉得我们现在究竟是什么关系?” 有几次唐玉生气说不要咨询了,常凤茹都会笃定地看着她,“我知道你一定会来,因为你受不了不见我。”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她还写了一篇文章发给唐玉,第一句话就是——“如果第一眼就爱上你的来访(者),那对咨询师来说是什么?” 文章标题是「对来访情欲反移情的几点探讨」,常凤茹记录了自己的感情变化过程,认为“这是一份相爱的关系在治愈来访(者)”。而在唐玉看来,这是对“我爱你”的深层表白。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移情”是来访者的责任,甚至连来访者自己也这么认为。留美博士生王顾芹曾深陷于此,对自己的咨询师终日牵念。而咨询师对她的评价是——“你是偷懒的、狡猾的、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想不劳而获的”。
这让王顾芹对自己十分失望,咨询过程中积极地检讨和反省,“每次都像一个勤奋刻苦的学生,汇报自我觉察的心得,渴望着肯定、好评甚至安抚。” 有几次她的讨好让咨询师很欣慰,对方回应说,“你其实还是会顺从的”。
这位咨询师在自己的公号里自称“上师”,且“接受来访者的供养”。他还公开发表过与来访者产生了亲密关系的文章,但评论区的留言不是声讨而是赞赏,赞赏他的坦荡。陷入这种不对等关系的来访者往往难自知,更难的是自证:如何证明自己具备正常的判断力?
“因为一开始大家就把你当精神病人看。” 王顾芹说。尤其当她把事情公开到网上,帖子优先吸引的就是来“练手”的咨询师,给她贴上各种诊断标签:偏执分裂、全能感、表演型人格……
作为深陷心理疾病的患者,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意味着要遭受各种评判。2019年4月,唐玉把自己的故事发到社交平台,不少人质疑截图的真伪,说整件事情是假的,也有各种诊断标签贴上来。唐玉硬憋着不回应,“如果绷不住跟他们对骂,这些内容立刻就会被拎出来,然后说你看这个人果然有病。” 那个月,她一直在书房打地铺,“只有书房能给我安全感”。
为了了解和证明是否受到“剥削”,来访者们往往阅读大量心理学书籍。图为三位来访者的书架。
在求助于心理咨询的人群中,唐玉属于社会功能受损轻的,仍可保持清晰的条理与人交流。有很多来访者讲起话来思绪纷乱,更难说清自己的经历是真实的,把经历分享到网上,很容易遭遇“社会性死亡”。这也是大部分来访者在遇到咨询师的违规操作时,选择沉默的原因之一。
美国历史上,这样的误解也曾持续多年。弗洛伊德曾在《移情之爱的观察》中讲到,以前美国法院都会选择相信咨询师的申诉,认为不当性关系的指控起因于精神不稳定妇女的性幻想。1975年Barbara Noel指控她的治疗师性剥削,警察的最初反应也是“你肯定是在做梦”。
在很多受害者和学者的坚持下,心理健康领域才开始赞同禁止从业人员与来访者发生性接触,直到1981年,美国心理学会制定了第一部伦理规范,才明令禁止。被判定违反规范的从业人员或组织,可能会被暂停执业或吊销执照。
不过,来访者的控诉都是客观成立的吗?心理咨询师王雪岩说,在咨询中,来访者成长过程中的愤怒会投射在咨询师身上,很多愤怒是来自对“被完美养育”的期待,“而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父母不是完美的养育者,咨询师也不是完美的帮助者,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来访者感到委屈、愤怒,跟咨询师吵架,甚至说不来了,都是一个修复的过程,“当他能够直接表达这些而不隐藏起来,实际上也是他的信任能力、自我保护功能等在逐渐成熟的过程。”
王雪岩介绍,临床中并不鲜见的情况是:一个来访者恨了咨询师多年,感觉咨询师在伤害自己,多年后,他才能够理解,是自己对世界的恐惧让自己处处提防被伤害,才把咨询师的帮助判断为伤害,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之前他没有积累起“被善待”的经验。
但真正的伤害一旦发生,想再修复、重建信任十分困难。和这些来访者一样,在学习早期,王雪岩也曾作为来访者经历过来自不成熟咨询师的伤害:“面对一个信任的人,内心无从判断是这个人在伤害我,还是我自己内部的创伤引发了伤害的再现。这样的混乱直接导致了对自己对他人无法信任。重建信任的过程,就像把没接好的但已经长在一起的骨头再掰开了重新接,痛苦而漫长。”
投诉无门
已经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一些专家和从业人员,正在寻求改善措施,希望能够守护住与来访者之间的信任。北大心理学教授钱铭怡曾在期刊上讲述,《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总则第一条,就要求咨询师要使来访者从其专业服务中获益,“此类性关系(咨访之间亲密关系)从最根本上影响了来访者,使其不但不能从咨询服务中获益,而且受到伤害。”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但是,这部《伦理守则》仅对“注册系统”内几千名人员具备约束力,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唐玉发起投诉时,常凤茹正在申请成为“注册系统”的会员,她的投诉才获得受理。
但调查尚未开始,唐玉已经受不住了,因为此前她已经接受了三轮调查——由于缺少统一的投诉渠道,常凤茹从业的两个平台和CAPA都要投诉一遍,接受调查时,同一个细节要回忆三遍,每次都是一身伤。最后投诉成功,但其中一个平台在结果通报的开头,直接点明了唐玉的微博与知乎ID,“一瞬间不知道通报的是我还是咨询师”,唐玉说。
心理咨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引入我国,很多咨询师没有相关受训背景,除了一级心理咨询师,报考并没有专业的限制。“国外咨询师在整个受训期间,只要与个案接触,就会有督导。即使在最后一年的实习期内,如果表现不符合标准,仍然得不到许可。而在我国完全看考试成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侯志瑾的论述显示。
而且,开设伦理课程的高校和培训机构也很少。心理学考研讲师孟莎莎说,“伦理道德”只是心理咨询书里的一个章节,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的书,更没有专门的课,“想考心理学专业硕士的人,因为考纲里面没有这部分,即使你教也不听。”
去年孟莎莎花了5400元报培训班,通过了考试,在心理讲师头衔外又增加了一个身份——婚姻家庭咨询师。“其实我一节课没看,一道题没练,就是通过网上搜题复制粘贴就拿到了证书,你说我会不会做婚姻家庭咨询?” 孟莎莎心里清楚,如果自己真的去做咨询,来访者是分辨不清的。
遇到滥用咨询关系的咨询师,多半会像王顾芹这样投诉无门。即便是“注册系统”中拥有会员资格的专业咨询师,最重的处罚也只是永久除名,无权吊销执业证书;对“非注册系统”的人员而言,是否遵守《伦理守则》目前只能看个人自觉。
在加拿大,自1960年起就有明确的官方渠道接收和审查投诉。居住在加拿大的华人心理学从业者许梦然介绍,此外还有一个纪律委员会做进一步庭审和惩罚,一旦被认定违规,轻则吊销执照,重则可能坐牢。被处罚的详细信息会显示在咨询师名字旁,一直跟随其从业生涯。
我国直到两三年前才出现第一起心理咨询隐私纠纷诉讼案,在此之前司法领域一直是空白,能保护来访者的只有《精神卫生法》中的两三条。2018年,北京一所高校学生赵明月在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有一次情绪崩溃,提出增加一次会面的请求,结束时咨询师说:“你知道你这样给我们带来多大的麻烦吗?”
“我们?” 赵明月愣住了,追问之下她才知道,自己的案例每周都会在内部督导会公开分享,就连没有专业背景的前台也参与其中。去咨询的学生没几个,而她已经持续了两年,大家很容易知道是谁,“自己的秘密可能连前台都知道了!”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赵明月一气之下把校咨询中心告上法庭,但那些让她愤怒的对话内容由于没有录音无法成为证据。2020年12月15日,她收到法院的终审判决,驳回起诉请求,认为咨询师属职务行为,没有侵犯隐私。赵明月的遭遇不是孤例,但诉诸法律的这是第一例,以败诉告终。
“这个是很无奈的一个事实。” 心理咨询师史秀雄说,遇到争议,法院也没办法找到一个权威机构来帮助做判定。他曾声援过不少网上公开维权的来访者,但渐渐没了心气,“它是整个监管层面的缺失和漏洞,靠声援一两个案件也没太大意义。”
公开在网上发布自己经历的来访者越来越多,作为咨询师,王雪岩并不赞同那些简单抨击咨询师的行为,“愤怒很容易唤起共鸣,读者很容易从他人的愤怒里感受自己是个受害者,但被伤害的感受并不等于被伤害的事实。”
在她看来,网络“维权”也可能是情绪宣泄,会积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愤怒。“咨询师不是神仙,当他愤怒的时候,担心被网络‘追杀’的时候,还有多少心理空间去帮助来访者?而那些被大量‘咨询师是坏蛋’的信息淹没的准来访者,怎么还有勇气去寻找专业的帮助?”
自从公开了自己的经历,唐玉收到很多来访者的私信。她发觉这不是个案,于是找了八名来访者,又写了文章《八位受到二次伤害来访者情绪纪实》,希望呼吁立法与监管的到来。只是这次没有突破圈子,他们的声音没有传出去。
她时不时还会被药物的副作用折磨,但开始试着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给黑白色调的家里买一幅彩色的画。偶尔,她梦到常凤茹,会在醒来时默默点上一根烟。被平台下架后,常凤茹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依然在做咨询。唐玉已经不关心了,“处罚信息没有公开,新的来访者又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呢?”
(文中唐玉、常凤茹、赵明月、王顾芹、孟莎莎为化名)
对方不回复消息的做法(才是最在乎对方回不回复的人)
“不知道 不明瞭 不想要 为什麼 我的心 明明是想靠近 却孤单到黎明”
“不打扰 是我的温柔”——
一个好友给我发来她的聊天记录截图,她终于给喜欢了很久的心动男孩表白了。我正想问她对方怎么回,她又向我发来了:
但事实上,她并没有发什么表情包,而是追加了一句:
看到这样的截图,我一时无语。决定为这个朋友写一篇文章。
你也是我朋友这样的人吗? 表面上说没事,其实脑内小剧场很活跃。对于互动对象的真实态度,你明明是在等待中忐忑不安,却表现得毫不在意。
这种复杂的心情让你在关系中备受煎熬,但下一次,你还是忍不住回了那句“没事,不用回我”。为什么会这样?
来看今天的文章。
众所周知,“没事,不用回我”这样的话,不会出现在我们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
John Suler博士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际互动越来越多以线上文本交流实现。我们必须承认:人们进入了一个文本关系时代。
在文本关系特有的延迟反应中,对方可能不会即时回复你。 失去了即时反馈的人际互动,很可能会对人们持续表达的意向产生影响。
这就相当于在面对面的时候,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的回复被“暂停”了。一方面, 我们自己会倾向更情绪化的冲动表达。 另一方面, 我们也想逃避来自对方同样私人和情绪化的消息,来让自己感到安全。
在线临床心理咨询师Kali Munro把这种现象称为 “情绪肇事逃逸” 。
比如,你扔下一句“我喜欢你”或“我生气了”,轻易地把情绪撞向对方,留下一句“没事,不用回我”,匆忙掩盖情绪,离开“事故现场”。
抛开互联网这个情境,当我们不停地想着“ta会不会回我”、“ta什么时候才会回我”,这些无法停止的脑内小剧场其实是 “侵入性想法” 。
有些想法我们不想要,但还会无缘无故浮现在我们脑海中,且难以摆脱。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研究显示,94%的人每天都会或多或少地体验到侵入性想法。
但是, 当侵入性想法变成一种痴迷性的念头时,就会对我们造成损害,主要体现在对我们的正常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在我朋友这里,不断猜测对方会不会回复,就是一种痴迷性的侵入性念头,让她在这段时间里丧失了做一切其他事情的动力。
每个人对于“认知闭合”的需求不同,所谓认知闭合,指的是赶紧对眼前不确定的场景下一个定论,从而让自己停止猜测。
我这个朋友对于认知闭合的需求就很高,因此当这样入侵性的念头出现的时候,她需要主动做一些事情,让眼前不确定的局面变成确定无疑的,从而结束侵入性念头对自己的伤害。她选择的方式就是主动说“没事,不用回我了”。
但有时,我们刻意不回复消息,是想向对方释放一种“我喜欢你,但你不是我生活的全部”的信息,从而提升对ta的吸引力。“Play hard to get”真的有用吗?
1. 恐惧型依恋的人
研究显示,具有高回避和高焦虑特点的依恋类型与痴迷性想法相关。
在成人依恋类型中,恐惧型依恋的“回避亲密”和“焦虑被弃”程度都很高。Ta们期待但又恐惧亲密, 这种矛盾的心态驱使ta们在亲密关系中想主动靠近,但又害怕被拒绝和欺骗,所以还是不愿与人亲近。
所以即使对方回复积极询问,拧巴的ta们还是会坚持说着“没事”。
2. 无法忍受不确定的人
Freeston等人提出了“无法容忍不确定的程度”的概念。它影响着“不确定”和“担心/焦虑”之间的相互关系,被用来衡量我们对不确定的容忍度。
对于IU高的人群,ta们对不确定的容忍度较低,更容易感到焦虑。Ta们会脑补出很多可能性,比如“ta不喜欢我了”、“ta想和我保持距离”等等让自己产生威胁感的猜测。
在这种想象中的危险情形下,ta们会强烈渴望寻求确定性的答案 ,因此更倾向说出“没事,不用回我”。从某种程度上, ta们暂时给自己制造了一种“不回“的确定性,来抵抗千万种的不确定性。
你企图在关系中主动支配自己被遗弃的状态。
如果对方不回,你就相当于陷入了被遗弃的状态。
Claudia Black博士认为,情感上的遗弃常源于童年时期,一个孩子的情感需求常被父母忽略或拒绝。
那么,面对被遗弃,孩子能怎么办呢?
弗洛伊德观察到18个月大的孙子会玩“fort/da游戏”:母亲不在时,孙子拿着用细线拴着的木轴,把木轴扔出去直到看不见的时候喊着“fort”(德语意为“去/不见/消失”),然后拉回来时兴高采烈地喊“da”(德语意为“来/在那儿”)。
儿童通过重演这个消失与复现的游戏,象征着自己在与母亲被动的关系中占据主动,以此补偿母亲缺席时自己被遗弃的焦虑。
当人们在关系的摆荡中说出“没事,不用回我”,就好比孩子扔出了那个木轴。 这样一来,我们好像掌握了一种主动性: 即使面临对方不回复的现实,也是因为我们主动先说了不用回。
于是,被遗弃不再像童年时那样让人无能为力;我们重获了一种尝试找回主动权的可能。
1. 应对侵入性想法
很多时候,这句“没事”是说给自己听的。我们以为说完就不会再想,结果那些想法却更顽固了。比如,我告诉你,不要去想一只白色的熊。相信你脑海中已经浮现了白熊的样子。
这就是Daniel Wegner 根据“白熊实验”提出的“讽刺进程理论”: 你越是压抑某个想法,它就越会冒出来。
因此,首先不要试图对抗或避免它,或许你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
给想法创造空间距离:
“我正在想的是______。”然后把你的想法填入那个空缺,比如“我正在想‘ta会回我吗’。”
这样的过程最好是通过书写和朗读进行,你会发现你 成为了自己想法的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与想法腾出了一点空间和距离,原来想法也不过是一些词句而已。
挑战想法的真实性:
试着挑战你想法的真实性,尤其是那些消极想法,比如“ta不回我是因为讨厌我”。 你找得到客观证据来证实这个想法吗?
如果很难找到,你可以根据事实开始调整你的想法 ,比如“ta正在工作,所以不回我可能是在忙”。
2. 练习真实的自我表达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嘴上说着“没事”,心里却暗潮汹涌,那么你可能不太擅长真实的自我表达。这样的窘境可能会影响你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
其实,自我表达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提升的,以下是 锻炼自我表达能力的5元素表单 ,你可以随时进行练习:
自身体验的5元素
过去式或现在式
时间
运用“我”作为主语的5种信息,帮别人更好地了解我
1.我看到/听到/做出/想起/什么行动/事件/感觉?(不含评价的事实)
我看到/听到/作出/想起…
从过去到现在
2.我对那些行为或事件有什么样的情绪?(开心、悲伤、焦虑、沮丧、骄傲、遗憾、羞愧、感激等情绪)
我感觉…
3.我的什么解释/评价/想法/希望/需求/幻想唤起和支撑我的感觉?
因为我…
4.现在,我想要什么行动/信息/讨论/帮助/承诺?
现在,我想要…(可实行的)
从现在到未来
5.我认为该行动/讨论/信息/承诺会带来什么样的积极结果/自我实现?
…这样我就可以…这样我们就可以…为了我/我们…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段子:
当你问别人“你没事吧?”别人回答“我没事”,其实是有事。
而当你问“没事吧?”别人一脸懵地回答“什么?”那才是真的没事。
希望你在人际互动中,能以真实的自我与外界互动 。 既不过分依赖对方以获取安全感,也无需远离他人来掩饰自己的焦虑,获得属于你的人际关系中的平衡。
今日互动:你有没有过这样一条没能等到回应的消息呢?现在的你又想对ta说些什么?在留言区说出你的故事吧!
我觉得自己有主见了,就不可能听从别人的话,即使有道理,也不会听,对于有主见,是这样吗?
有主见可不代表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哦。如果听不进别人有道理的意见,那就不是有主见了,那是固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之女人的星球
【女人的星球】
这篇文章是一部奇书中的一小段,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是作者与若干精神病人的访谈记录。走进精神病人们的世界,到底他是疯子?还是我们是傻子?
我推门进来的时候,吓了他一大跳,还没等我看清,他人就躲到桌子底下去了,说实话我也被吓了一跳。
关上门后我把资料本子、录音笔放在桌上,并没直接坐下,而是蹲下看着他。我怕他在桌子底下咬我——有过先例。
他被吓坏了,缩在桌子下拼命哆嗦着,惊恐不安地四下看。
我:“出来吧,门我锁好了,没有女人。”
他只是摇头不说话。
我:“真的没有,我确定,你可以出来看一下,就看一眼,好吗?”
跟这个患者接触大约2个月了。他有焦虑+严重的恐惧症,还失眠,而恐惧的对象是女人。
他小心地探头看了下四周,谨慎地后退爬了出去,然后蹲坐在椅子上,紧紧地抱着自己双膝,惊魂未定地看着我。
我:“你看,没有女人吧。”
他:“你真的是男的?你脱了裤子我看看?”
我:“……我是男的,这点我可以确认。你忘了我了?”
他:“你还有什么证据?”
我:“我今天特地没刮脸,你可以看到啊,这个胡子是真的,不是粘上去的。你见过女人长胡子吗?就算汗毛重也不会重成我这样吧?”
他狐疑地盯着我的脸看了好一阵。
他:“上次她们派了个大胡子女人来骗我。”
我:“没有的,上次那个大胡子是你的主治医师,他可是地道的男人。”
他努力在想着。我观察着他,琢磨今天到底有没有交流的可能。
他:“嗯,好像是,你们俩都是男的……但是第一次那个不是。”
我:“对,那是女人,你没错。”
他:“现在她们化妆得越来越像了。”
我:“哪儿有那么多化妆成男人的啊。这些日子觉得好点没?”
他:“嗯,安全多了。”
我:“最近吃药顺利吗?”他曾经拒绝吃药,说那是女人给他的毒药,或者安眠药,等他睡了她们好害他。”
他:“嗯,就是吃了比较困,不过没别的事。”
我:“就是嘛,没事的,这里很安全。”
他:“你整天在外面小心点儿,小心那些女人憋着对你下手!”
我想了下,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值得女人那么鸡飞狗跳寻死觅活惦记的,于是问他为什么。
他:“她们早晚会征服这个地球的!”
我:“地球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他:“哦,她们会统治世界的。”
我:“为什么?”
他又疑神疑鬼地看着我,我也在好奇地看着他,因为从没听他说过这些。
他:“你居然没发现?”
我:“你发现了?”
他严肃地点了点头。
我:“你怎么发现的?”
他:“女人,跟我们不是一种动物。”
我:“那她们是什么?”
他:“我不知道,很可能是外星来的,因为她们进化得比我们完善。”
他好像镇定了一些。
我:“我想听听,有能证明的吗?”
他神秘地压低声音:“你知道DNA吗?”
我:“脱氧核糖核酸?知道啊!你想说什么?染色体的问题?”
他:“她们的秘密就在这里!”
我:“呃……什么秘密?染色体秘密?”
他:“没错!”
我:“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人的DNA有23对染色体对不对?”
我:“对,46条。”
他依旧狐疑地看着我:“你知道多少?”
我:“男女前44条染色体都是遗传信息什么的,最后那一对染色体是性染色体,男的是X/Y,女人是X/X。这个怎么了?”
他严肃地看着我:“你们都太笨!这么简单的事都看不明白!”
我:“呃……我知道这个,但是不知道怎么有问题了……”
他:“男女差别不仅仅是这么简单的!男人的X/Y当中,X包含了两三千个基因,是活动频繁的,Y才包含了几十个基因,活动很小!明白了?”
我:“呃……不明白……这个不是秘密吧?你从哪儿知道的?”
他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我原来去听过好多这种讲座。你们真是笨得没话说了,难怪女人要灭绝咱们!”
我实在想不出这里面有什么玄机。
他叹了口气:“女人最后两个染色体是不是X/X?”
我:“对啊,我刚才说了啊……”
他:“女人的那两个X都包含好几千个基因!而且都是活动频繁的,Y对X,几十对好几千!就凭这些,差别大了!女人比男人多了那么多信息基因!就是说女人进化得比男人高级多了!”
我:“但是大体的都一样啊?就那么一点儿……”
他有点儿愤怒:“你这个科盲!人和猩猩的基因相似度在99%以上,就是那不到1%导致了一个是人,一个是猩猩。男人比女人少那么点?还少啊!”
看着他冷笑我一时也没想好说什么。
他:“对女人来说,男人就像猩猩一样幼稚可笑。小看那一点儿基因信息?太愚昧!低等动物是永远不能了解高等动物的!女人是外星人,远远超过男人的外星人!”
我:“有那么夸张吗?”
他不屑地看着我:“你懂女人吗?”
我:“呃……不算懂……”
他:“但是女人懂你!她们天生就优秀得多,基因就比男人丰富。就是那些活动基因导致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男人谁敢说了解女人?谁说谁就是胡说八道。我问你,从基因上看,是你高级还是宠物高级?”
我:“呃……我……”
我:“就是这样。你养的宠物怎么可能了解你?你吃饭它明白,你睡觉它明白,你看电影它就不见得明白了吧?你上网它就不理解了吧?你跟别人聊天它还是不明白吧?你看书它明白?不明白吧。你看球赛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它明白?它也不明白!它只能看到你的表面现象:你高兴了或者生气了。但是为什么,它永远不明白。”
我:“嗯……你别激动,坐下慢慢说。”
他:“你能看到女人喜欢这件衣服,为什么?因为好看。哪儿好看了?你明白吗?”
我:“嗯,有时候是这样……”
他:“女人生气了,你能看到她生气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你不知道……”
我:“经常是一些小事儿吧……”
他再度冷笑:“小事儿?你不懂她们的。你养的宠物打碎了你喜欢的杯子,你会生气,在宠物看来这没什么啊,有什么可气的?对不对?对不对!”
看着他站在椅子上我有点儿不安。
我:“你说的没错,先坐下来好不好?小心站那么高女人发现你了。”
他果然快速地坐了下来。
他:“没男人能了解女人的,女人的心思比男人多多了,女人早晚会统治这个世界,到时候男人可能会被留下一些种男,剩下的都杀掉。等科学更发达了,种男都不需要了,直接造出精子。可悲的男人啊,现在还以为在主导世界,其实快灭亡了,这个星球早晚是女人的……”
我:“可怜的男人……感情呢?不需要吗?”
他:“感情?那是为了繁衍的附加品。”
我:“我觉得你悲观了点儿……就算是真的,对你也没威胁的。”
他:“我悲观?我不站出来说明,我不站出来警告,你们会灭亡得更早!可惜我这样的人太少了。”
我:“是啊……我知道的只有你。”
他:“弗洛伊德,你知道吗?他也是和我一样,很早就发现了。”
我:“哎?不是吧?”
他:“弗洛伊德的临终遗言已经警告男人了。”
我:“他还说过这个?怎么警告的?”
他:“他死前警告所有男人,女人想要全世界!”
我已经起身在收拾东西了:“嗯,我大体上了解怎么回事了,过段时间我还会来看你的。”
他:“你不能声张,悄悄地传递消息,否则你也会很危险的。”
我:“好的,我记住了。”
我轻轻地关上了门。
几天后我问一个对遗传学了解比较多的朋友,有这种事儿吗?他说除了来自外星、干掉男人、征服世界那部分,基本属实。
不过,我们都觉得弗洛伊德那句临终遗言很有意思,虽然那只是个传闻。
女人啊,你究竟想要什么?”
【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的正确评价】
——昋世民
1、作者极度神话了精神病人,其实,精神病人中喜欢思考有思想的概率不会高于普通人。李白爱喝酒,很多文豪爱喝酒,但并不意味着爱喝酒的人文学修养高于普通人。
2、书中很多厉害的精神病人(不是全部),是作者创造的文学形象,虚构的。但是作者非要写成报告文学的形式,让人以为不是小说是真实。
3、作为一个曾经的理论物理学的科研民工,我最讨厌的就是把量子物理学神秘化,另外把物理学家疯子化。作者虚构了一个理论物理学教授朋友,该教授还经常和各种精神病人进行友好的交流,对他的刻画多次暴露了作者对现代物理学的无知。
4、另外,里面厉害的精神病人很像民科,我们都称之为“大帝"。每年都有大帝到科研机构和大学砸场子,声称自己发现了宇宙真理。
拓展说明:
1、内容并不是纪实性的,也可以说是部分纪实然后加工汇集而已的著作,作者明显的只是将一些哲学上的命题通过精神病患者的口来说出,当然有些虽然是物理学上的问题。
2、但也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限制而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出正确答案,而只能暂时以哲学思辨的方式来得出理论上的答案。作者以这种形式来让人反思一些生命与生存的根本性命题确实很有意思。
3、因为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天才因为生活环境的原因不被正常人群接受而被列为精神病的情况,但不可能有太多天才集中在精神病院的,精神病院里还是以精神失常的人居多。文中提到的很多精神病人口中说出的天才式见解其实并不独到,只是我们日常很少会深入接触到这些问题而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经典语录:
1、思维影响了人的判断,所处思维状态导致了人看不清本质,干扰人判断的能力。 ----高铭
2、自从我习惯于沉迷在逻辑分析与理性辨析后,从未觉得情感竟然是如此的重要。 ----高铭
3、道说:这里是人间。
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
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
人文说:这里是存在。
4、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为人类的逻辑极限感到悲哀,并且有沉重的无力感以及某种程度上的绝望。 ----高铭
5、我们现在做事儿都是不纯粹的,都是很多很多因素在里面,为什么就不能纯粹的做件事儿呢?纯粹的做一件事儿,多痛快啊。 ----高铭
6、我种下了,不代表我要呵护着发芽后的那一切,我也没责任、没义务、没精力去照顾那些。我只是种下了,而已。更多的,超出我的承受能力了。 ----高铭
7、我不信有什么神,我相信人类自己就是神——唯一的问题是:人类这个新的神,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技术不毁灭自己。所谓的科学技术问题,都不是问题,唯一存在的问题就是:人到底是不是能控制住自己所创造的一切,而避免自我毁灭。 ----高铭
8、你们都是神好了,我甘愿做恶魔,就算你们全都选择光明,为了证实你们的光明,我将是最后一个撒旦。 ----高铭
9、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偏差会越来越大,但是会有所谓的集体价值观在均衡着我们的主观。 ----高铭
10、如果非得用奴役这个词的话,那我们都是被未知所奴役着,直到我们终于看清、看透了所有事物的那一天。 ----高铭
11、石头那漫长的生命,在人类看来,几乎没有尽头。 ----高铭
12、我想,这个世上,也许并没有地狱,但是坐在我面前的这个人一定是恶魔。 ----高铭
13、感情?那是繁衍的附属品。 ----高铭
14、如果这个世上只有恶魔,那就没有恶魔了,就像这个世界只有神,那就没有神一个道理。
15、时间,不存在,只是我们的一种态度,一种眼光。实际上,没有时间。 ----高铭
16、我想起了N 个精神病医师告诉我的:千万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会疯的。
思维真的是限制我们的一堵墙吗?
世界到底有多大?
在墙的另一边。 ----高铭
17、拼命奔跑,以保持在原地 ----高铭
18、可我倒是觉得,就是这些死心眼、有病的人(指精神病患者),用他们的坚持,我们才能了解到历史和过去的某个角落曾发生的那些故事。并且,在目前所有的领域,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高铭
19、也许,他不需要太多的劝解和安慰,训戒和指明。
他需要的,只是能有一个在他身边蹲下来,陪他做一只蘑菇。
我可以蹲下来,陪你做一只蘑菇。
我愿意分担你的不快乐,
只是当你的世界下雨时单纯的为你撑起一把伞。
请你不要封闭自己的心,一个人承受那么多。
你知道的。
只要你睁开眼,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我是你的蘑菇。
20、道家说变通,佛家说自然,心学说知行合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应用。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也在于应用。拿到了钥匙,想用却不会使用才是最要命的。 ----高铭
21、有那么一个精神病人,整天啥也不干,就穿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雨伞蹲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着,一天一天的不动。架走他他也不挣扎,有机会还穿着那身行头打着花雨伞原位蹲回去,那是相当的执着。很多精神病医师和专家都来看过,折腾几天连句回答都没有。于是大家都放弃了,说那个精神病人没救了。有天一个心理学专家去了,他不问什么,只是穿的和病人一样,也打了一把花雨伞跟他蹲在一起。每天都是。就这样过了一个礼拜,终于有一天,那个病人主动开口了。他悄悄的往心理专家这里凑了凑,低声问:“你也是蘑菇?” ----高铭
22、那个伪装的文明啊。 ----高铭
23、我不清楚到底会不会成、住、坏、空,(在佛教的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个世界的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我也不清楚六道的因果关系。但是如果真的有清凉无碍、妙胜不坏、永享安乐的净土,我想在那里的神佛们一定不会是无情断缘的。水中泡沫也好,七宝幻象也罢,我只愿带着我这颗心,安静的为人。 ----高铭
24、我认为神佛有悲喜,有憎爱,所以才会有眷顾。假设真的有神佛,那么一定是大爱无边,因为神佛们垂怜每一个人。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最最基础的,连那些都不顾,哪儿来的眷顾怜悯?都割舍了?都是幻相?那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什么事情都用自己痴迷去解释,本身就是恶行。为天,就为天;为地,就为地;为人,就为人。否则就是痴心妄想。 ----高铭
25、他说的也许没错,
无数人希望得到永生的眷顾,
用各种方式去追求
——真身不腐,意志不灭。
但是没人意识到,
永生,
也许只是个孤独的存在。 ----高铭
26、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学科、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 ----高铭
27、有时候流逝的并非时间,而是我们
28、对于迷失的旅行者来说,这里不是他的家,这里永远都是异国他乡。可他没有选择,只能生活在这个异国他乡。也许终有一天他会解脱。但在这之前,只能默默的承受。直到他的身体、他的记忆,最终灰飞烟灭。 ----高铭
29、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高铭
30、在你没有真的了解一个理论的时候,不要轻易的引用,或者用来佐证,或者去反驳。你要先了解清楚,否则你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笑话,因为你在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而且在你不了解一些问题的时候,不要胡乱解释,那只能让你看上去很可笑很愚蠢。 ----高铭
历史上的创意天才的一天都是怎么样的?
在《如何系统地跑赢人生的马拉松1:如何管理好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这篇文章中,我讲到了人们往往因为了解的信息不足,造成误解或盲目崇拜。科比会告诉你他凌晨四点起床,但他不会告诉你他几点睡觉,哈佛学子会告诉你他晚上学习到深夜两点半,但他不会告诉你他是偶尔这样做还是天天这样做。
美国作家 Mason Currey 写过一本名为《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讲的是对161 位艺术家24小时日常作息的分析。这就给出了完整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161位都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而不是每天机械地重复劳动,这对我们会更有启发性。
很多人的时间花销非常有意思,康德每天只吃一顿饭,W.H.奥登经常吃4.5小时的晚餐,巴尔扎克每天喝50杯黑咖啡 ,福楼拜每天花1个半小时和妈妈聊天,弗洛伊德经常每天工作13小时。
我在Info We Trust上看到一套信息图表,这些图表中的数据就是从 Mason Currey 的书《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 》中得到的,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地观察:
幸运的是,我在国内已经看到有人把图表翻译成中文,这样的话,大家就可以把重心放在更好地去理解,而不是看我的翻译文字,即使我觉得翻译的不好,还遗漏了一些信息。但是我们没必要像八卦记者一样纠根地看,核心也不是八卦这些艺术家。
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
图表按1天24小时来分隔成24个刻度,每个刻度1小时。圆圈顶端刻度划为午夜0点,而底部刻度则为中午 12 点。
图表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事务类型,分别是: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19世纪中期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居伊·德·莫泊桑就曾拜他为师。著名作品包含《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三故事》和《布瓦尔和佩库歇》等。他十分注重艺术和语言的完美。并且,他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
福楼拜一天花在阅读和写作上的时间超过10小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散步的时候也会随身携带乐谱和铅笔,记录灵感。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 --- 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现在的奥地利的萨尔兹堡 Salzburg. ),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兼演奏家之一,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不仅是古典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
莫扎特享年三十五岁。严重不足的睡眠时间和过于繁忙的生活,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如果这位天才能够拥有健康作息和他令他心无旁度的创作环境,古典音乐历史上可能会留下更辉煌的作品。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如果一个人已经很累,需要休息的时候仍然坚持工作,那他就是傻瓜。” ——他同时也是 “莫扎特”
托马斯曼,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魔山》《布登洛克一家》《约瑟和他的兄弟们》
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斯·曼每天给自己规定了抽烟的数量:严格控制在两根雪茄和十二只烟的分量——这跟没控制差不多。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为了保证不被琐事干扰到良好的作息,弗洛依德的妻子一直事无巨细地呵护着他:她会为丈夫搭配衣服、领带,甚至替他把牙膏挤好,堪称标准的贤内助——和那位被妻子折磨得辗转逃亡、几乎跳河自尽的柴可夫斯基相比,弗洛依德实在是个幸运儿。
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Germanische(日耳曼人),哲学家,1724年4月22日生于Königsberg(哥尼斯堡),1804年2月12日逝,年79岁。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和集大成者。
康德一辈子未婚,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处男,除了不结婚外,他还恪守中世纪的体液理论,从不剧烈运动,从不热吻,从不做爱。
据说在 18 世纪的德国柯尼斯堡,谁家表走得不准了,只需要蹲在康德家门口。因为每天的下午 4 点钟,康德会结束哲学思考,准时出门散步——直到卢梭的《爱弥儿》在某天问世。作为卢梭的脑残粉,康德拿到《爱弥儿》的那天兴奋不已,破天荒地忘记了在 4 点钟出门,这甚至引起了柯尼斯堡人民的恐慌——教堂的钟已敲到四点,而康德还没出门,教堂的钟是不是坏掉了?
玛娅安杰洛(Maya Angelou),美国文坛最耀眼的黑人女作家和诗人,1928年4月4日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同时也是作家、诗人、史学家 、民权领袖、导演,代表作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1970)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约翰·弥尔顿人生最后20年彻底失明,但他在此期间创作了万行长诗《失乐园》。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代表作《人间喜剧》、《朱安党人》、《驴皮记》
巴尔扎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高产如母猪”。从 1819 年开始写作到 1851 年去世,短短三十年的时间,他写就了由九十一部作品组成的旷世巨著《人间喜剧》,创作的效率高得惊人——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幻灭》的前一百页,创作《老姑娘》则仅仅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
而高产背后,是几乎突破生理极限的高强度工作。巴尔扎克在晚8点到凌晨一点之间睡觉,凌晨一点便起来创作,他写作和工作时间高达14小时,也就是说除了小睡和吃饭之外,他都在写作和修改中度过。
为了保持旺盛的精力,他平均一天要喝掉50杯咖啡。高强度工作的背后原因则是因为巴尔扎克商业上的失败,使他在债台高筑,所以他要靠写小说赚钱。
但由于他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与世长辞。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代表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雨果在每天早上6点钟,被堡垒的枪声唤醒。
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 (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会去乡间或者是伦敦山上三个小时的散步,等散步回来时,脑子里充满了灵感。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辈子都没找过工作,环游世界科学研究这些纯粹是他的爱好。达尔文之所以能这么悠闲地度日,是因为他家里非常有钱,而他的妻子比他更有钱。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每天的创作时间只有四个小时。然而,这样堪比退休生活的作息却让他创作出了许多辉煌的作品:《叶普盖尼·奥涅金》《曼弗雷德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
勒·柯布西耶,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
柯布西耶晚上11点睡觉,睡7个小时,早上6点钟起床之后要跳健美操,然后和妻子一起吃完饭喝咖啡。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沉思,画图,写作,然后在办公室里让员工实践自己早上的创意。下午5点半之后就全部都宅在家里。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政治家、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他是美国独立战争时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参与了多项重要文件的草拟,并曾出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成功取得法国支持美国独立。
有意思的是,富兰克林会像曾子一样“吾日三省吾身”,起床前他会思考“今天我做什么好?”,而睡前总会反思“今天我做了什么好事?”,像这样的人,过得一定不糊涂。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世界上既有英国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和雅虎总裁玛丽莎·梅耶尔这种每晚只需要睡4到6小时的人,也有网球传奇罗杰·费德勒和飞人尤塞恩·博尔特这种宣称每晚需要睡上十个小时的人。
所以,这些创意天才的日常对我们来说没有模仿意义,我们也没必要去模仿他们。我并不觉得1天喝50杯咖啡就能让你像巴尔扎克一样写出《人间喜剧》,我倒觉得你更会因劳累过度而死。
那意义在哪里呢?我觉得《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作者 Mason Currey给出了答案:
比我漂亮的都没我聪明是谁写的这句话?
姓名:杨冰阳
身高:166CM
体重:46公斤
学历:西南师大法律系
拍摄平面:蝶妆,欧柏莱,倩碧,sony,今日佳丽,瑞丽,menstyle,男人装等
啊呀娃娃说自己
爱好:我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一点儿。中学时喜欢看心理学的书,一开始看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引论》、《性学三论》,还有马斯洛的书。星座:1983年的摩羯座。少而精的个性张扬的摩羯座。大学专业:法律。在这样的社会里,懂法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我有的时候经常会被侵权,有的时候放到应召网站上,或者是做成人用品的广告,我至少会懂得怎么使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工作:在报社、杂志社兼职,半自由状态的撰稿人,也会拍一些广告,做平面模特。有的时候会做一些比较奇怪的事情,像帮人做一些广告发布。性格:很外向。优点是很直率,很真诚。缺点也出在这方面,太直率很多人会受不了。名言:“比我聪明的没我漂亮,比我漂亮的没我聪明。我的智商有145。”
“这好像是三四年前我混一个小BBS时候用的签名档。mop上的人顺藤摸瓜给摸出来的。后来我肯定还在其他场合说过。但是这个是最早的出处。145……我也忘了,真忘了……多半是吵架的时候说出来的。这句话没有否定什么人,比我漂亮的也可以说,比我聪明的也可以说。只是我第一个说这个话而已。”
成名事件表
出道:2001年,ayawawa在校友录看见手机掉马桶的帖子,顺藤摸瓜来到mop并开始常驻。有一次,她的电脑出现了故障,便在猫扑发了一个帖子,说谁帮她解决了这个电脑问题,她就把自己的照片贴出来。电脑问题解决后,网友们便开始起哄,要她一定要贴出自己的照片。ayawawa想“那么多人贴了自己的照片也没怎么样啊”于是就贴了。哪料猫扑立即炸锅,“网络美女”ayawawa出道了!
关键事件
“张曼玉”事件
2003年,一位mopper(指猫扑网友)贴了几张张曼玉的照片。ayawawa的回帖称张是她“最讨厌的女星之一,我从小就讨厌她的脸,那颧骨脸蛋眼睛鼻子嘴巴没一个地方好看———太丑了!”,还说“中国人都是跟风的,一个觉得好了,其他的马上跟着附和生怕说慢了别人觉得自己没品,还有人要说‘我就是从心底里喜欢她不是因为大家喜欢才喜欢’,这种人就更恶心了。”
这引起了众多mopper不满,后来有mopper反映自己的回复被删,mopper长期对管理层的意见在这时全面升级。高层终于派人出面贴出相应删帖的管理员,并进行了口头警告。此事影响极大。
诅咒药事件
2003年。版本诸多。一个说法是“ayawawa在mop制造了一段“白色恐怖”,当时凡是对她不满的人全被诅咒而不能回帖,据传还有被网管关了小黑屋(7天不能回复)。后来mop某女在一个帖子里和ayawawa争论,管理员把某女id封了,此女发一帖子质问,支持她的人全部被诅咒,还把这个女的照片翻出来说:跟你讲什么道理,你这么丑还配和我争?”
记者就此事采访ayawawa,她说该事件是这么回事:某女喜欢她的前男友,于是在他们其中挑拨离间,ayawawa就此事发帖求助,某女就来骂她,她的朋友看不下去了就给某女下了诅咒药,某女就失去了回复权限。
诅咒药:猫扑的官方道具,对某用户实行诅咒,有2/3的成功率,如果失败,可能会自己被诅咒。被诅咒症状类似于各种不良状态,如不能回复。
雅典奥运事件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在雅典开幕。猫扑社区要从网友中选出特派记者前去采风。要求文笔好,懂摄影,思维能力出众。ayawawa报了名,入选为三位特派记者之一。回来之后,她把一些照片和文字贴在网上,又起风云。
taolei事件
taoleialan以“我和某mop所谓名人并非不得不说的故事!”为题在天涯等网站上发帖,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已婚的他背着对妻子的内疚对“名人”付出了真情,而名人接受了他的真情还逼他离婚,却在借助他的关系在上海找到好工作后,无情地背弃了他。这“名人”指的就是ayawawa,ayawawa后来在网上公开两人的MSN聊天记录。ayawawa告诉记者:“我本来就要去上海,他利用我要去上海这个机会接近我。他从来就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链接〕将娱乐进行到底
■苏少鑫
2005年,是中国网络的娱乐年。网络,它颠覆了过去那种以金钱、身份的挑选明星方式成为了大众狂欢的平台,木子美、红衣教主、菊花教、流氓燕一个个“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个比一个来得有份量,一个比一个流传迅速,一个比一个更有娱乐精神,各凹各的造型,各有各的fans。正如某名家所言:“一切公众话语都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娱乐成为我们的文化精神。”
这已经不再是一个还有什么诗意的时代,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短线操作、文化裸奔主义盛行,棉棉、卫慧、木子美、竹影青瞳、流氓燕等一个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忙得不亦乐乎。
这些以往看来是离经叛道的行为以及荒诞不经的造型跟娱乐精神相配,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共同筑成了一条媒体的生产线,它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多元化宽容也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大众狂欢的喧嚣。
对于任何成名了的人来说,收获越多,付出也就越多,这是代价,也是必然———公众的窥秘心理和娱乐需求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并且,成名与名星还是两回事,某人可能一时成名成为一时的名人,但是要成为名星却要持久不断的推动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内在的应对挑战的能力与适合在这种娱乐至上的社会上生存的素质。对于成名者而言,这是考验,也是门槛。对于公众而言,特别是年轻人的娱乐趣味日益占据主导的情况出现,公众需要不断制造出新的兴奋点,将娱乐进行到底。因此,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娱乐精神正在更加迅速地扩张。究竟是喜是忧,现在看来还言之尚早
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里关于咨询室里不可以恋爱的规定时,她开始感到不安,多次问常凤茹:“你这样操作是正确的吗?” “你觉得我们现在究竟是什么关系?” 有几次
地看,核心也不是八卦这些艺术家。 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 图表按1天24小时来分隔成24个刻度,每个刻度1小时。圆圈顶端刻度划为午夜0点,而底部刻度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