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袁绍聊天记录,曹操请袁绍吃饭

hacker|
97

袁绍和曹操有什么事情合作过?

曹操与袁绍

一、友情

(一)少年挚友

曹操与袁绍,一个是“赘阉遗丑”,一个是“三公之后”,论身份,论立场,他们都不可能成为好朋友。但是,少年的友谊是真挚而单纯的,它可以超越年龄和种族,超越门第于出身。

早在洛阳时,他们两个“臭味相投”的“游侠”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游侠的性格,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任侠放荡”的少年曹操与“好游侠”的少年袁绍共同为我们制造了两个著名的故事:

1.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2.袁绍年少时,曾遣人以剑掷魏武,少下,不着。魏武揆之,其后来必高。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

见《世说新语 假谲》

多么可爱的两个放荡少年呀!由此可见,两人早年的友谊是真挚的,纯真的。

(二)为国结党

游侠,爱国,反对宦官。共同的性格和共同的政治理想促使东汉末年的七个挚友建立了一个小政党——我们暂且称它为袁曹政治集团。

大家对这七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袁绍,曹操,张邈,许攸,伍穷,何禺页,吴子卿(真名不详)。

作为那个年代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东汉王朝,以其相对弱小的力量投入到反对强大宦官势力的斗争之中。

袁绍是这个政治集团当之无愧的首领,出身四世三公之家,让他有极高的威信;折节下士的性格,让他能吸引众多的名士投奔;素养善士的才能,得到豪杰的拥护……

曹操虽“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却凭他卓越的才能,以及袁绍的帮助获得了威望和地位。

中平五年,东汉政府新置了西园八校尉,袁绍与曹操同时被任命为八校尉之一。

多年的情谊,共同的政治理想,加上手中的权力,此时的曹操与袁绍以从单纯的友情和政治上的共鸣,上升到了政治上的默契。一个袁绍和曹操的时代即将到来。

(三)同舟共济

何进遇刺,袁绍、曹操将宦官一举诛灭。但政治经验的欠缺和诸多因素的影响,政权落入了董卓之手。

以袁绍的游侠性格,他是绝对不会甘心的,他毅然偕同许攸投奔冀州,去开拓自己的事业。

曹操被董卓为骁骑校尉,谁都知道,这是董卓在利用他的声望造势。曹操自己当然也明白这一切,他“变姓名,间行东归”投靠了当时在陈留当太守的好友张邈。

曹操是幸运的,在张邈和卫兹的帮助下,他有了自己的武装。

此时,袁绍与曹操虽一在河北,一在陈留,却有着新的共同目标——打倒窃取了他们胜利果实的董卓。

与董卓部队的作战是困难的,袁绍虽为盟主,却难以控制内部纷争不断的关东联军。

当时的形势真的很难,袁绍的盟主当得难,曹操的战争打得也难。但两人依旧心存着理想与信任,互相扶持着。(这里说正史,不说演义)

荥阳一役,曹操被董卓部将徐荣大败,“士卒死伤甚多”“操为流矢所中”。

就在这最危难的时候,好友袁绍给了曹操最大的支持。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见《三国志 武帝纪》

此时,与董卓未灭,袁绍北方有公孙瓒的威胁,曹操与张邈则“敌环伺于四周”,袁绍与曹操如同站在同一艘逆流之舟上,只有“共济”方能不被历史的洪水冲走。以利益为主的友情在患难中更显得牢固。

(四)扶曹起家

对于曹操,兖州=刘邦的关中=刘秀的河内

历史证明,荀彧的分析完全正确。

而帮助曹操夺得兖州功劳最大的人是谁?正是好友袁绍。

众所周知,袁绍的根据地自爱河北,但他却以妻子为质,去讨好当时的兖州刺史刘岱,何也?

袁绍和曹操的对话(详细)“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

初,袁绍与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和袁绍曾经还是发小,他们二人曾经的感情好不好?

建安九年(204年)八月,历时半年的邺城之战终于结束,曹操如愿击败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尚的大将审配,率领军队进入邺城,宣告冀州从此姓曹,不再姓袁。

随后,曹操做的第一件事是亲临袁绍的墓地,以隆重的仪式祭奠袁绍,他触景生情,悲伤不已,以至于痛哭流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而后,曹操做的第二件事是亲自慰劳袁绍的妻子,把袁家的财物还给袁绍的家人,并赠给他们缯絮,令官府按时供给他们粮食。

曹操攻占邺城后,祭奠袁绍,善待袁绍的家人,与邺城外的血战形成了鲜明对比,似乎,曹操不是在和有血海深仇的敌人在打仗,而是在和产生了误会的熟人在打仗。是的,曹操和袁绍不仅仅是熟人,他们更是关系匪浅的老朋友,当曹操祭奠袁绍时,他一定想起了许多美好的往事和快乐的时光。

少年好基友

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年),曹操出生在首都洛阳一个权贵之家,他从小就调皮捣蛋,但也喜爱读书,研究兵法,舞枪弄棒,是一个让人头疼的熊孩子。

曹操这个熊孩子自得其乐之余,却有一个说不出的苦恼,那就是他的朋友圈里鲜有社会名流。对此,曹操心里比谁都明白,这是社会名流看不上他,他虽然出身权贵,却是宦官的后代,在当时,宦官和士大夫形同水火,许多士大夫以名流自居,自然不愿意和宦官的子弟交往。

曹操的爷爷曹腾早在汉安帝时便已入宫做了宦官,他此后历经顺、冲、质三帝,又在关键时刻支持汉桓帝继承大统,以定策功被封为费亭侯,迁为大长秋,加位特进,其权势由此达到了巅峰。

曹腾虽然权势赫赫,却不为非作歹,还喜欢结交士大夫,他平生没少向朝廷举荐那些有才能的士大夫。曹腾收养曹操的父亲曹嵩为养子,等他身没后,曹嵩不仅继承了养父的爵位,在官场上亦平步青云,最后花大钱买到太尉一职,位列三公之一。

曹操的影视剧形象

曹操既然身为宦官的后代,便天然与社会名流有了难以弥合的隔阂。为了得到社会名流的认可,曹操没少想办法,在桥玄的指引下,他找到了以鉴人知名的许邵,许邵起初不搭理曹操。最终,许邵耐不住曹操的软磨硬泡,给了曹操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至此,少年曹操算是得到了社会名流的认可。

曹操结交许邵后,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就此为他打开。那时,比曹操稍大的袁绍和许邵即是老乡,又是至交,通过许邵,曹操又认识了名门之后的袁绍。曹操和袁绍性情相投,很快成了一对好朋友。

袁绍的高祖父袁安以文学起家,为官清正,在汉章帝时官至司徒。袁安的儿子袁敞在汉安帝官至司空。袁敞的侄子袁汤在汉桓帝时官至太尉。袁汤的大儿子袁成早卒,其次子袁逢和少子袁隗在汉灵帝时分别官至司空和司徒。袁绍即为袁成的儿子,袁术即为袁逢的儿子。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士大夫家族,性情豪爽,喜欢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帮人排忧解难,和谁都能打成一片,即使是曹操这样的阉宦之后,他也毫不在意。两人年纪相仿,又都活泼好动,在洛阳没少惹是生非,搞得别人家里鸡飞狗跳。

袁绍的影视剧形象

一次,有户人家结婚,曹操和袁绍不怀好意,前去凑热闹。二人趁夜潜入主家园中,利用众人在青庐账中庆祝新婚夫妇的机会,故意大喊道:“赶快出来啊!有偷儿贼来啦!”众人听到后,纷纷离账去看怎么回事,曹操这时拿着兵器进入账中,劫走新娘,又迅速和袁绍回合,一溜烟逃离了主人家。

曹操和袁绍怕被主人家捉住,在夜里慌不择路,于是迷了路,袁绍一不小心掉进灌木丛中,动弹不得,曹操手里有新娘,不能拉袁绍一把,他脑子一转,立刻想到了一个馊主意。曹操佯装主人家的人将到,对着四周忽然大喊道:“偷儿贼在这儿!”袁绍闻言大惊,迸发出全身的力量,一下子跳出灌木丛,得以继续逃亡。

曹操和袁绍经常捉弄别人也就罢了,他们之间也喜欢互相捉弄以取乐。一次,袁绍在夜里派人潜入曹操家中,让人向曹操投剑,那人投得低了点,因此没有刺中曹操。曹操知道这是袁绍派人干的,以他对袁绍的了解,袁绍一定会派这人再来,这人也必定会投得比这次高,于是第二天夜里,曹操便贴床躺着,又一次躲过了剑击。

少年无忧虑,快乐趣事多,美好的岁月总是太短暂。时光如梭,曹操和袁绍渐渐长大,步入了青年,他们不得不分离,各自走向了仕途。经过官场多年的历练后,曹操和袁绍都脱离了稚气,在官场上开始有起色。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置西园八校尉,以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两位好朋友终于再次聚到一起,成为同事,为朝廷效力。

起兵讨董卓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执掌朝廷大权。袁绍、袁术兄弟劝何进尽诛宦官以清朝纲,何进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却又因妹妹何太后不同意而产生动摇。随后,袁绍又建议何进多召四方猛将及豪杰引兵向洛阳,以胁迫何太后同意他们的计划。结果,宦官张让等人抢先动手,密谋杀死了何进,袁绍和袁术等以为何进报仇为名,领兵杀进宫中,成功清洗了宦官集团。

然而,令袁绍等人没有想到的是,早已抵达洛阳城外的董卓坐山观虎斗,并趁机攫取大权,擅行废立,把汉献帝扶上皇位,独断朝纲。袁绍和曹操对董卓都十分不满,于是先后离开了洛阳,袁绍直奔渤海郡,被朝廷任命为渤海太守;曹操则是先回到家乡沛国谯县招兵买马,而后投奔少年时和袁绍共同的好朋友陈留太守张邈,并在张邈的资助下,拉起一支反对董卓的队伍。

初平元年(190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开始讨伐董卓。曹操由于没有官职,袁绍因此任命曹操行奋武将军,以参与军机。

曹操和袁绍当年的对话,谁的话语霸气

曹操祭袁绍曰:“昔日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吾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吾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己丧,吾不能不为流涕也!”

所以必须是曹操

曹操跟袁绍说了哪些话?透露出吴起的结局?

曹操和袁绍因董卓祸乱京城,纷纷选择逃离混乱的中央,决定为了心中志向而起兵。起兵初期,作为好友的两人,曾在滚滚黄河边进行了一次互相试探对话,这段对话脍炙人口耳熟能详。

对话中,袁绍踌躇满志的说:

“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面对袁绍论调,曹操意味深长的说: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说完这段对话,曾经的故交好友袁绍和曹操就此走上了人生的不同道路,进而在后续兵戎相见,战于官渡。获胜的曹操,终用自己论调,任天下之智力战胜了袁绍,成就了北方霸主和曹魏帝国的根基。

(故交宿敌袁绍曹操)

初看这对话,其言语可谓各有道理。

在袁绍看来,他自己本身起点高,四世三公家族出生,正儿八经权贵子弟,门生故吏遍天下,这命运的起点决定了他看问题的态度。

人才吗,我多的是,只要振臂一呼何愁无人相助?

于是,袁绍的着眼点从已经拥有的人才,换到了决定天下大势的地利上,占据了河洛之地山川之险,何愁天下不定?

可对曹操而言,从一开始就不能如此想,原因吗也很简单,曹操虽也是官宦之后,却属阉宦遗丑后人。这出生决定了天下士子,不会于他同心同德。士人不愿归附,当然只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多少用多少,最后才有极端的唯才是举出现。

(曹操重视人才)

后续的事实也证明了曹操的先见之明。

十八路大军讨伐董卓,袁绍并非势力最大之人,却因为家族出生加持,成了讨伐董卓之战盟主,而曹操作为联军倡议者,仅收获了“奋武将军”虚名。

这悬殊差别,无关实力,仅和地位资源人脉有关。

可后续的事实,却证明了一个真理,仅有地位资源人脉,而无远界的人,是无法成功的,这也从多方面有体现。

首先:志向之别。

曹操的志向无疑更大,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彰显了曹操打算整肃天下,一统江山宏愿,而袁绍所想为何?不过占据一块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南到黄河北抵燕代,一可以据险而守(地利好),二可以足兵足食(够富庶)。

其次:借力之别。

在曹操看来,争夺天下最大的助力是什么?不过天下人之智力而已,而袁绍却在占据了地利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兼沙漠之众。

(袁绍也曾辉煌)

这沙漠之众是什么?简而言之少数民族雇佣军而已。

打天下虽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过程,可也不是什么战线什么人都可以统一的,袁绍想让外族成助力,结局必定惨淡,文化不同习俗不同是其次,关键是不靠谱啊,最靠谱的还是同文同种的人群。

最后:用人之别。

袁绍虽是最后的失败者,可袁绍的计划并不差,占据北方大片土地后,也算当之无愧的第一军阀。但因为初衷缺失了对于人才的重要性认知,让袁绍只能纳才而不能用才,不仅不能用才,反而因为左右摇摆的继承人问题,引发人才内斗。

孟子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即便占据了东汉混乱的天时,河洛之固的地利,没有人才之和,即便兵强马壮又如何?不一样结局惨淡。

故而从一开始,曹操初衷虽没有具体指导方针,但善于聚敛人才,善于任用人才的曹操,境界就高出袁绍一头。有了这高出一筹的境界,还有知人善任的能力,才有了面对兵强马壮、地利占有的袁绍,战而胜之的根本。

这袁绍虽也算英明之主,但说道用人和曹操比就完全上不得台面了。

讲虚礼,讲面子,即不谈实际,也不给深切信任,在他手下效力的人,磨洋工居多,拉帮结派居多,这仗顺风仗还行,一旦逆风仗,咋打?

早在袁绍曹操起兵前587年,历史上就有过一场关于地利还是人和重要的谈话。

(大才吴起)

谈话主角,一为魏武侯击,第二个就是鼎鼎大名的战国奇才吴起。

话说魏文侯逝去之后,储君击立,是为魏武侯。

那时的魏国,因魏文侯励精图治,已成战国第一强国,北边打打赵国,南边撩拨撩拨楚国,西边和齐国起过冲突,虽四面树敌,可依靠国家实力强大,面上看依旧风光无限,唯一问题就是这风光无限的外表下,不确定因素也多。

在吴起助力下,被击败的秦国失去河西之地,秦孝公也在筹谋励精图治强盛国家。秦魏属宿敌,因此这秦国可算是魏国的长期忧患,必欲灭之而后快。

而那时,因败秦有功,吴起也成了魏国重臣,主政新归附的河西之地,(今黄河北洛河南区域)位高权重之余,难免需敲打一二。

由此才有了新君魏武侯去往黄河巡查魏国江山,顺带考察吴起的事由出现。

(强盛的魏国)

君王交替,有几件事是难免的。

一为:政策方向制定。(国策如何定)

二为:属下重臣任用调整。(一朝天子一朝臣)

三为:巡游国家,安抚民众情绪。(宣告天下立威)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一般就这三层意思。

在巡游视察过程中,面对河西之地,看着这山河险峻地利无双,魏武侯感叹的说

“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言语中充满志得意满的得瑟还有渴求夸赞的高兴。

事实却也如此,冷兵器时代,地理优势和城池坚固,是可以直接转换为战斗力的,特别是大争之世,拥有地利无疑拥有战略优势,魏武侯得瑟因此而来。

一般而言,臣下面对君王得瑟,最该做的是跟老板一起吹牛。这样善吹牛的人,说不上人才,但绝对属贴心人。

(臣下要回吹牛)

可这是对一般人而言,在战国那特殊时代,人才都是有脾气的存在。

战国大才吴起就不弄虚的,直接给自家老板一盆冷水,让他清醒清醒。只见吴起讽刺说“在德不在险”,而这才是属于战略家的眼界。

对大才而言,说真话说实话才是正经事,至于扫兴不扫兴,那不是我该考虑的。

说完这句大实话后,吴起意犹未尽,继续说了几个实例。

曾经的三苗左据洞庭,右据彭蠡,两河之险皆占了,结果如何?被禹灭了。

曾经的夏桀依旧有山河之固江山险要,结果如何?还不是让商汤给放逐了。

曾经的商纣王也一样,因不休德政,不讲民心归附,滥武妄为,最后被周武王推翻。

如此三重举证后,吴起依旧嫌怒斥力度不够!

最后狠狠教训魏武侯说:山河之险,从不是国家有恃无恐根源,国君要不修德,现在船上的所有人都是敌国,还谈什么江山永固。

(劝诫之语言外之意)

言语中层层举证如惊涛拍岸,引阵阵冷意,最后怒骂如投枪笔剑,让人发毛。

发毛之余,感受到吴起言语轻慢,还有自己的孟浪之语,魏武侯难免心有余悸。

魏武侯为掩饰尴尬,笑了起来,然后对吴起说:嗯嗯,你说的对。

初看这段,我以为看到一出直言敢谏有识之士,对君王劝诫之语,最后君王从善如流立马改正,换来国家兴旺故事。

可细看之余,却冷意丛生,魏武侯所言:你说的对背后。

寻思更多的估计不是江山之险,修德强国,而是“舟中之人皆敌国”。

这句话太过厉害,如果是坐稳江山的魏文侯听此话,估计会真心折服,但魏武侯可是新君继位,听了这话难免心中发颤。

一个手握大权的重臣,对新君如此不敬,他要干啥?

随后岁月,吴起在魏国的日子每况愈下,绝对和这句话有因果关系。

那个时候的魏武侯就如袁绍附体般,只见地利对国家实力影响,而忘记了让国家强大根源,从不是地利之险而是人才之和。

这也揭示了一个真理,创一代和富二代,对于人才认知的不同。

在创一代魏文侯看来,人才是需要珍惜的,有脾气有大才,这样的人,直言肯谏属国家之福,必须要提倡。

可在富二代魏武侯看来,国家实力才是根本,至于人才有当然好,但脾气太大,不听管束的,属国家不稳定因素,要清除。

这两个视角叠加后,出生还有实力的因素,决定了他们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

也由此引申出一个概念,封建帝王时代,实力强盛关键,到底是什么?

3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3-02-11 上午 01:28:54

    ,一下子跳出灌木丛,得以继续逃亡。曹操和袁绍经常捉弄别人也就罢了,他们之间也喜欢互相捉弄以取乐。一次,袁绍在夜里派人潜入曹操家中,让人向曹操投剑,那人投得低了点,因此没有刺中曹操。曹操知道这是袁绍派人干的,以他对袁绍的了解,袁绍一定会派这人再来,这人也必定会投得比这次高,于是第二天夜

  • avatar
    访客 2023-02-11 上午 01:20:10

    越的才能,以及袁绍的帮助获得了威望和地位。 中平五年,东汉政府新置了西园八校尉,袁绍与曹操同时被任命为八校尉之一。 多年的情谊,共同的政治理想,加上手中的权力,此时的曹操与袁绍以从单纯的友情

  • avatar
    访客 2023-02-11 上午 12:51:55

    曹腾收养曹操的父亲曹嵩为养子,等他身没后,曹嵩不仅继承了养父的爵位,在官场上亦平步青云,最后花大钱买到太尉一职,位列三公之一。曹操的影视剧形象曹操既然身为宦官的后代,便天然与社会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