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图》后面的宋朝
提起宋朝就会想到“积弱不振”;提起“积弱不振”就不得不有一个疑问?宋朝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艺术高深,人民富裕。是什么造成了他被动挨打,年年纳贡,割地称臣,颠沛流离的局面呢?
《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梁的繁荣景象,仔细一看,却是相反。张择端花了十年时间完成该画作,从画幅的角度看,应该是居高临下,当时没有无人机,作者应该是通过想象来画就的。他生活在宋徽宗时期,当时正是宋江、方腊起义,加上金军南下的时候,内忧外患之际。繁荣之下掩盖着的是萧条,祥和之下隐藏着的是不安。看下面几个场景:
那些酒店里座位大多数都空着(图1,2);
酒馆小二束手而立,等着客人,可见生意萧条(图3);
大排档里坐着很多人,说明人们口袋里的钱不多(图4);
几个挑夫闲着等活,可见整体经济的不景气(图5);
算命先生那里排着队说明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图6);
桥上和船上的人惊慌的样子说明他们平时的心理状态是敏感的(图7,8);
几个人在追另一个人,说明有盗贼,光天化日、又是在都城,可见民不聊生(图9);
农舍里没有人,说明人烟稀少了,去从军了或者服徭役了(图10);
最后那枝枯枝,是作者留下的线索(图11)。
然而里面大部分的人夹着肩,表现出来的是不自信,一副受人欺负的状态。
整幅画透露着一种信息:身体是负重艰辛的,神态是慌张的。
里面缺少了气定神闲的情致,没有从心底发出来的笑容。
合上《清明上河图》,打开中国地图。
按地域把国人分成三部分:长江流域以南的南方人,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之间的中原人,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南方人重商,只言利,能战但不好战。战国张仪戏楚就是一个例子,600里地把楚怀王给骗了。南方人只要生意有利,哪怕指着鼻子骂他,他也不恼你。中原人重农耕,喜安稳,逆来顺受。北方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来去无踪,喜欢侵略。所以,南部无战事,北方烽烟起。
农耕民族是打不过游牧民族的。当农民用镰刀割麦子的时候,游牧部落用滚马刀割人头,然后拉走麦子。有人说是蒙古人屠城,把中国人的脊梁骨给打没了,其实自古以来,中原人都拿北方游牧民族没办法。几千年来也只有赵武灵王,蒙恬,卫青,霍去病在他们面前有过胜绩。
春秋时期,齐桓公作为霸主,有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维护周王室的地位。第二,就是保护诸侯国不被北方夷族侵略。口号是“尊王攘夷”。从那时候起,就开始在北部修长城。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派蒙恬带30万军队北击匈奴,使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这说明匈奴只是暂时躲避,并没有被歼灭,在伺机而动。要不然蒙恬军不会留下来修筑长城,以御匈奴。
楚汉战争给了匈奴喘息的机会。所以在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30万军队被匈奴围白登山,从“白登之围”以后,打不过匈奴的汉朝就采用了和亲政策,经过70年的屈辱以后,才有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打败了匈奴,封“狼居胥山”。败走的匈奴西逃,沿着这个冲击波,一直往西部挤压,几个世纪以后成了入侵罗马帝国的力量。根据蝴蝶效应,罗马帝国灭亡跟汉武帝是有关系的。然而汉武帝没想到的是55年以后,汉元帝又派王昭君去匈奴和亲。所以,游牧民族是一个顽疾,打不死,摧不垮。
移到另一个线索,从唐朝开始看,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藩镇割据是主因,唐朝当时有军队57万人,而藩镇占49万。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建立后梁,开始了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更是军阀割据的时期。到960年宋朝建立53年的时间,更迭了5个国家,如果那时候有一个人活50多岁,最后都搞不清自己是哪国人?
这一段历史很短,可是很乱。朱温建立后梁,然后李唐后人李存勗灭后梁,建立后唐。后唐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出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建立后晋。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国。同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府称帝建立后汉,收复中原。汉隐帝疑忌枢密使郭威,杀其全家,后郭威篡后汉建后周。郭威传位给他的妻侄柴荣,就是周世宗。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年仅39岁。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为周恭帝。柴荣是非常有为的皇帝,有一统中原的才能,如果他能活得久一点儿,中国的历史将被改写。
这一段时期的特征是统治者“重武轻文”。能打是硬道理。
中原的混乱为辽国的壮大提供了条件,这对后来的宋朝产生了不利因素。
以上是宋朝以前的历史背景。然而宋朝的两次“取位不正”,是宋朝“积弱不振”的根本原因。
下面开始正题
第一次“取位不正”,公元960年,后周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柴家的江山,建立宋朝,定都汴梁。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赵匡胤武将出身,手握兵权直接篡位,江山不是打下来的,是窃取,江山得到太容易了,他意识不到武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或者是他有这个意识,但是被他自己武将篡权的切身经验给盖过去了。并且这个经验一直阴魂不散地笼罩着整个宋朝。整个宋朝对武将都是提防着的,一系列的政策也都是压抑着武将的发展,从杨业到岳飞到辛弃疾等等。这些以后慢慢地说。
第二,欺负孤儿寡母。这一条非常不地道,使整个江山失去了信义的基础。所以,后来联金攻辽,和联蒙攻金最后都被玩弄。联金攻辽,损失了一半的江山,北宋变成南宋。联蒙攻金,直接被灭国,宋朝变成了元朝。同时造成了第二次“取位不正”。(未完)
宋朝人夜里都干啥?大排档里喝酒唠嗑,小夜市里听曲看戏
现今 社会 熬夜已经变成一种“潮流”,人们在白天工作、上课,到了晚上就选择熬夜来获得更多 娱乐 时间。你是不是以为现代的小年轻开启了熬夜的先河? 其实不然,真正引领熬夜潮流的不是现代的年轻人们,熬夜“运动”的发起人早在古代就已出现。
宋代人掀起过熬夜狂潮时,你能想出他们有什么消遣活动吗?会不会疑惑古人们没有手机电脑,没有现代各种各样的 娱乐 活动,他们熬夜做什么呢?难不成都如莘莘学子们在熬夜苦学?还是像唐代的李白一样“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其实,宋代夜猫子们的生活可比我们想象中的丰富多了!
1.入夜即“禁闭”的宵禁
经常在天黑后外出觅食的年轻人,可能难以想象在唐朝时,入夜了还在外走动是犯法的。 如果哪天在半夜溜出去玩,被巡夜的士兵抓到可是要被打屁股的!但事急从权,如果谁家有人生病,还是会允许外出寻医问诊的。
除此之外, 普通的百姓们在入夜敲响“闭门鼓”后只能乖乖的在家待着,直到第二天“开门鼓”敲响才能外出。
唐朝时期的宦官位高权重,官员们轻易不敢得罪,有一个宦官在醉酒之后违反宵禁外出,仍然被活活打死。可想而知, “宵禁”在古代的严苛程度。 那据说是“熬夜小达人”的宋人是怎么能外出不受限制的呢?
2.被“解封”的宋朝人
其实是到了宋朝经历一段时间的战乱,宋朝的经济出现了问题。这时的宋朝BOSS对“宵禁”的要求就不再那么严格,商业买卖受限也减弱。部分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的人们, 便不再遵循“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开始在夜晚走出家门访问友人,在集市进行买卖交易。
白天忙完了农活的百姓,到了晚上开始在街上叫卖,卖花、卖画、卖吃食, 宋朝的经济发展也跟着人们的夜生活而发展迅猛 。
这时候古代的 科技 落后就暴露出了一些缺陷—— 人们的夜间生活非常无趣。 贵族们为了丰富生活,尽情欢乐,或是崇尚风雅,学习文人雅士吟诗作对,或是大摆宴席,广邀亲朋。恰逢佳节,名门贵族会设宴邀请交好的人家,在宴会上互相赠送礼品,欣赏歌舞;月光甚好,约上知己两三人,一起饮酒赋诗或结伴夜游。
苏轼所作的“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
便是在宴会饮酒后直至夜半才回家,到家的时候家里的小童睡得正香 ,连敲门的声音都听不到,苏轼只能倚着篱杖倾听江水奔涌的声音。
1. 灯火照天的大宋
在宋朝出现了时间计算, 当时的机械师苏颂发明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机械钟——“水运仪象台” ,人们可以精确地进行日夜活动,也逐渐出现了夜间开放的“鬼市”。
可古代用得起油灯的只有富贵人家,贫穷人家连“加班”的机会都没有。宋代的夜猫子们怎么能摸黑 娱乐 呢! 于是早就出现的照明工具——蜡烛在经过改良后深受宋朝夜猫子们的喜爱。 暖暖的烛光下,微风吹过,落在地上、窗上的影子便微微摇晃,为文人骚客们提供创作灵感,也照亮了热闹的夜市。
我国是农业大国,务农是古代大部分百姓维持生活的人生大事,白天农民们都在辛勤劳作,只有在吃完晚饭后才能休闲的散散步,休闲 娱乐 。一些人就抓住了商机, 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才艺表演或者贩卖小玩意来赚些“外快”。
街头表演也在这时迅速发展,集市街巷里充满了各样才艺表演,街道的热闹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在夜间外出。
逢年过节时夜市更是热闹, 观灯、斗酒、相扑、摔跤 等 娱乐 活动也迅速席卷了各地的夜市。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夜生活渐渐变成一种文化 ,人们也养成了另一种与过去相反的生活习惯。
宋太宗时期, 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赵昌言 经常相约交谈,直到半夜都不愿意离去,长久下来就被人戏称“陈三更”、“董半夜”,三更半夜这个词也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
2. 彻夜营业的宋朝夜“食”
这么热闹的宋朝夜市,是不是已经让你想要穿过漫长时光去一探究竟?别着急,宋朝的夜市还有更吸引人的地方!你是不是不止一次地感叹:“怎么会有外卖这么和我心意的东西,是哪个人才发掘的业务!” 其实啊,早在宋朝就出现“外卖小哥”忙碌的身影了。
民以食为天,宋朝夜市繁荣发展的时期,酒楼、茶坊、小吃饭馆也遍布各地,也使得热爱 美食 的宋人早早的开始享受 五星级酒店——“樊楼” ,服务到位,设施高档,吃食美味。
据相关记载,宋朝是单单是民间樊楼就有 72家闻名各地 ,小吃的种类更是数不胜数,还有许多人喜欢的大排档。 “外卖小哥”更是在各户权贵人家之间奔波忙碌,把美味的吃食送到吃货们的手中。
繁华的夜市经营的时间很长,没有了宵禁人们可以在夜市吃喝玩乐到夜半。 有的夜市还会经营到凌晨,天空泛起鱼肚白,那时候又可以赶上早市。 哎!到了吃早饭的时候了。逛完晚市逛早市,吃完宵夜吃早点……
3. 贫富差距是硬伤
宋朝的夜生活丰富多彩,但这并不代表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热闹的夜市中休闲 娱乐 ,不同阶层的“夜猫子”熬夜的目的可不一样。
上层 社会 的富家子弟们在热闹的夜市里约酒会友, 流连在各大坊市之间,只为 娱乐 游玩,陶冶情操。
而下层 社会 的穷苦百姓就没有那么幸福了, 别人在饮酒作乐时他们在辛勤劳作 。过去到了夜晚,街道各处一片漆黑,他们也没有能力加班加点的劳作,点油灯是点不起的,说不定熬夜做工的钱还抵不过点油灯消耗的钱。
宋朝盛行夜文化后,照明也没有以前那么不便,贫 苦人家的人可能会借着夜市的烛光刺绣织布 。清贫家庭的学子在这个时间段也有所受益,在夜间的时候可以借着别人家散发出的光线学习。
上层 社会 的贵族子弟的 娱乐 是大摆宴席,歌舞鲜花; 下层 社会 的百姓在夜间大多是洗衣服或采摘果子,有时也会举行祭祀祈福,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 贫富差距是硬伤, 但总的来说宋朝繁荣的经济发展,也为贫困人家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宋朝风气开放,对唐朝设置的宵禁也逐渐放松,直至最后完全解除宵禁制度。本来过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生活的人们也因为宵禁的解除向夜生活迈进。
古代虽然没有现在便捷的交通,没有电脑手机,宋人就在小范围的街市, 郊外间游玩,观花灯、听说书、看杂技表演 , 或者吟诗作对,饮酒作乐;或是在自己家里摆设筵席,邀请同窗、师长、亲戚、友人以及有名的文人们一起开party……那么,如果能够穿梭时空,你会不会选择去看一下繁华的宋朝夜市?
参考文献
1.《宋史》
2. 《宫卫令》
3. 《东京梦华录》
《宋朝小日子》【宋朝美食】哇,真的是吃货的黄金时代
吃货时代篇
正片文稿
我以前看过金庸老爷子的《射雕英雄传》,对里面的一个细处印象很深刻,那就是郭靖与黄蓉在张家口第一次见面,靖哥哥请蓉儿吃饭,黄蓉也老实不客气,点了一桌子美食。
黄蓉(刘敏涛老师):“喂伙计,先来四干果、四鲜果、两咸酸、四蜜饯。下酒菜这里没有新鲜鱼虾,嗯,就来八个马马虎虎的酒菜吧。”
店小二:“客官爱吃什么?”
黄蓉(刘敏涛老师):“八个酒菜是: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姜醋金银蹄子。我只拣你们这儿做得出的来点,名贵点儿的菜肴嘛,咱们也就免了。”
店小二:“这八样菜价钱可不小哪,单是鸭掌和鸡舌羹,就得用几十只鸡鸭。”
黄蓉向郭靖一指,说:“这位大爷做东,你道他吃不起么?”
店小二见郭靖像一个土豪,便不再说什么。不一会,果子、蜜饯、酒菜等美食逐一送上桌来,郭靖每样一尝,件件都是从未吃过的美味。
黄蓉点的这几道酒菜,有些是金庸老爷子编出来的,有些确实是宋朝的美食,比如“花炊鹌子”、“鸡舌羹”,都是宋朝的顶级名菜。在南宋初的时候呢,“中兴四大名将”之一、与岳飞齐名的张俊,有一次在府中请宋高宗吃饭,第一道下酒菜就是“花炊鹌子”。我估摸着,这“花炊鹌子”大概便是红烧鹌鹑。
而在北宋的时候,宰相吕夷简非常喜欢吃“鸡舌羹”,一道以鸡的舌头为主原料的羹,每天起床后,都要喝一碗“鸡舌羹”。有一天,吕夷简游自家后花园,发现墙角堆起了一个小山包,于是叫了家丁来问话。
吕夷简:“诶,小吕,这个山包是谁堆出来的?”
家丁:“回相公,这不是山包,是厨房杀鸡留下来的鸡毛。”
吕夷简:“厨房杀了这么多的鸡干嘛?”
家丁:“因为相公您每天都要吃鸡啊。”
吕夷简:“胡说!我一个人能吃多少只鸡?”
家丁:“一只鸡只有一根小小的舌头,相公一碗鸡舌羹,得杀多少只鸡啊?”
吕夷简听了,非常惭愧,从此不再吃“鸡舌羹”。
金庸老爷子应该看过这个故事,所以将“鸡舌羹”写入了《射雕英雄传》。如果金庸能将黄蓉点的八道酒菜都写成宋朝名菜,那才更有意思。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宋人笔记记录了非常多的美食,前面我们提到的张俊请宋高宗吃饭的豪华天宴,也留下了一份菜单。
那顿饭到底吃了什么东西呢?我给各位介绍一下:酒菜上桌之前,先上两轮餐前小吃,第一轮餐前小吃有水果盘、干果盘、蜜饯、咸酸、腊味与腌制品;第二轮餐前小吃又有水果切片、时鲜水果、蜜饯、咸酸、果子制品、腊味与腌制品。
用过餐前小吃,正式的下酒菜才端上来。这顿饭喝了十五盏酒,每一盏酒有两个菜,所以一共有三十道酒菜,什么羊舌签、肫掌签、奶房签、三脆羹、鹌子羹、螃蟹清羹、血粉羹、水母脍、鹌子水晶脍、五珍脍、鲜虾蹄子脍、肚胘脍……我是流着口水念这一串菜名的。
在喝酒时,又上了七道餐间美食,主要是各种烤肉,又上了十道劝酒小吃,以及十味“厨劝酒菜”,这个厨劝酒菜,大概就是厨师特别推荐的佐酒美食。
还没有吃完呢。酒菜上完,再上两轮餐后小吃,包括蜜煎、咸酸、时新、脯腊,等等。张俊请的客人是皇帝,菜品这么丰盛,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市民上饭店吃饭,也能吃到这么多的美食吗?能。前提是——你掏得起价钱。在宋朝大都市,一般的大排档都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菜品,比如撺肉羹、骨头羹、蹄子清羹、猪大骨清羹、鱼辣羹、鸡羹、杂合羹、南北羹,以及煎肉、煎肝、冻鱼、冻肉、煎鸭子、煎鲚鱼等下饭菜,这些都是家常饭食。
高档一点的饭店,更是以丰盛的菜肴吸引食客,有热菜,有凉菜,还有冰镇的冷菜,菜品丰富,“不许一味有缺”,任顾客挑选,如果你在宋朝大饭店点一道名菜,伙计却告诉你,本店做不出来,那你可以向店掌柜投诉伙计与厨师。
在宋朝,煎、烤、炸、炒、煮、蒸等烹饪手法已经成熟,同一种食材,可炒可煎,可蒸可煮,可油炸,可腌渍,可生吃。不同的烹饪手法,可以做出不同的美食,具有不同的风味。
羊肉等食材剁碎,以猪网油包裹,油炸,宋朝人称这类食品为“签菜”。
腌制的食品,宋朝人则称为“鲊”,羊肉、鲜鱼、虾蟹、鸡鸭、雀鸟、鹅掌,都可腌制成“鲊”。宋朝有一道很美味的腌渍食品,叫做“旋鲊”,旋,旋转的旋,快速的意思,这是一种用食盐、酒糟等调料短暂腌渍后马上食用的美食,跟今天广东菜中的生腌血蛤、生腌虾差不多。
宋朝人还喜欢将新鲜的鱼、肉做成“脍 ”,“脍”是什么?就是生鱼片、生肉片,这一美食传入东瀛,成了日本“刺身”。
宋朝时,人们开发出来的食材已经很丰富,地里长的,山里跑的,海里游的,都是大自然对吃货的馈赠。而宋人最钟爱的食材,大概要算螃蟹与羊肉。
(刘敏涛老师):“宋朝人喜欢将螃蟹做成‘蟹生’。”
(配音):“蟹生是什么?”
(刘敏涛老师):“就是将生蟹剁碎,过一遍热麻油,等冷却下来,加入茴香、花椒末、水姜、胡椒等调味品,再加葱、盐、醋、酒,拌匀,腌渍片刻,便可食用。”
(配音):“有点像现在的生腌蟹?”
(刘敏涛老师):“是的。宋朝人也将这道菜叫做‘洗手蟹’。”
宋朝人也热爱吃羊肉,一首宋诗是这么说的:“人生稍富足,著意营口腹。买鱼寻鳜鱼,买肉要羊肉。”在宋朝人的心目中,最好吃的肉,就是羊肉。
连皇宫里皇家吃的御膳,主要也是羊肉,宋朝人说,皇室“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北宋时,东京大内御膳房每年消耗的羊肉,有四十三万斤,而猪肉的用量只有四千多斤。可见宋朝皇室对羊肉是多么的热爱。
不过,让我感触最深的,其实并不是宋朝美食之丰盛,而是宋朝有一位皇帝,面对美食的诱惑时,却保持着难得的克制。这位宋朝皇帝,是宋仁宗。
有一回,皇宫里举行内宴,宴席上有一道菜,是清蒸螃蟹,一共二十八只。当时螃蟹刚刚上市,御厨知道宋仁宗喜欢吃螃蟹,便叫人上街买了一小筐。仁宗一看饭桌上的螃蟹,问道:“新蟹?我今年还未吃到,不知一只要多少钱?”
左右回答说:“一只要一贯钱。”
仁宗皇帝听了,立即拉下脸,说:“我多次告诫你们,吃饭不吃那么侈靡。一只蟹一贯钱,这一筷子下来,就花掉了二十八贯。”坚决不吃螃蟹。
还有一次,宋仁宗上早朝,脸色很不好看,大臣问:“陛下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仁宗:“没啥事,只是有点疲劳,不碍事的。”
大臣一听,以为皇上沉溺于美色,累坏了身子,又讳疾忌医,便委婉提醒仁宗:“色字头上一把刀,陛下您要注意身体,‘保养圣躬’。”
仁宗一听,忍不住笑了:“卿等想歪了,哪有这等事。我只是昨夜肚子饿,失眠了。”
大臣很惊讶:“失眠?到底怎么回事?”
仁宗:“昨夜肚子有点饿,想吃烤羊肉,越想越饿,越饿越想,结果就睡不着了。”
大臣:“何不叫御厨做来?”
仁宗:“我何尝不知可以叫御厨做出来。但按祖宗家法,从未有夜间供烤羊肉的惯例,我不愿意破这个例,这例一破,以后不知夜里又要宰杀多少只羊了。所以,宁可忍着点。”
大臣听了,很感慨。说真的,我也有点感慨。一个人面对着美食的诱惑,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巴,坚决不吃,太难得了,值得今日营养过剩、想要减肥的朋友好好学习。
为什么说宋代更适合中国人居住?
唐朝人是马背上的人,他们的生活空间十分辽阔,但离我们很遥远,而宋代不论从情感或是生活方式上来看,离现代人的生活更接近。
宋人的住
蒙元入侵前的杭州,人口密度极高。1275年前后,杭州城内人口逾百万。建筑用地极度匮乏,所以当时城内多是3、5层的楼房。这些房子,正立面极窄,但进深很长,一楼常作商铺用,由官府专门机构收取租金。
由于这些房屋是高层又是竹木结构,所以官府最头疼的就是火灾,虽然古都大街的主干道较长,又成直角交叉,街区与街区间形成了良好的隔火带,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火灾的发生。1132年夏历五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杭州城就发生数次火灾。
北宋时设置了专门的消防机构,称为“军巡铺”。他们使用攻城的云梯作为救人和灭火的武器。每300步内设一所“军巡铺屋”,有铺兵5人。铺兵的任务是夜间巡逻,以防止深夜火起。城中的高处则设有“望火楼”,楼下建有官屋数间,常驻军士100多人,并备有大小水桶、洒子、麻搭、钩锯、斧杈、梯子、大索、铁爪儿等灭火器具。如一旦火起,望火楼下的消防队员就迅速跑向起火地点。同时,再派一骑兵向京城的卫戍部队求救,请其帮助灭火。
宋人的娱乐
宋代城市酒楼服务业最为发达,北宋光汴京酒楼就有“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而南宋杭州城更是酒楼林立,《武林旧事》就记有丰乐楼、和乐楼、熙春楼、花月楼等二十九座官私酒楼。
小酒店是对大酒楼的补充,如散酒店以零拆散买一两碗酒为主,兼营血脏、豆腐羹等佐酒菜,相当于现在的大排档;还有茶酒店,如现在南方的茶餐厅,并不卖茶,仍以卖酒为主,兼添饭配菜。按菜系分类,则有“南食店”,供应南方菜;“北食店”,供应北方菜;“羊饭店”,主要卖羊肉酒菜;“川饭店”,卖汤面为主;“荤素从食店”,卖各色点心。
南方的一些城市,作为茶的主产区,茶肆是当地百姓最常去的地方。茶肆有插花挂画点缀厅堂的高雅茶坊,如清乐茶坊;有说书游艺的娱乐茶坊,如一窟鬼茶坊;有“敲响盏,掇头儿拍板”招徕生意的当街茶肆。
民间生活
宋时,许多人酷爱洗浴,大户人家有专门的浴室,澡盆有木制的、陶瓷的,澡盆中往往放一长条凳,供洗浴者倚卧,女子洗浴时澡盆四周用幔帐遮掩,用的肥皂是一种豌豆和香草的混合物。
普通人则去街上的商业浴室,浴室门口悬盆以为标记,洗次澡大概10文钱。杭州这样的澡堂约3000家,可容纳100人同时入浴。像现在的北方澡堂一样,这里也提供按摩、茶酒点心服务。不过,澡堂里基本都是从西湖取来的凉水,宋人一年四季以洗冷水浴为俗,单独的热水洗澡间则主要是用来提供给外国游客的。
宋朝时,女子也有独特的保养法。据载,北京地区的女子“冬月以括蒌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而杭州的女子由于天气的风和日丽,不仅双颊涂胭脂,而且会先在脸上打上白色粉底。除此之外,宋时杭州的女子还十分重视美甲,据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金凤染甲》记载,她们将“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
也顺便说一下宋朝的语言,因北宋定都开封的缘故,宋朝人日常对话都是以河南腔为标准口音的大白话,尤以开封和洛阳音为标准。北宋时候大臣寇准和丁谓在政事堂上讨论过这事:“闲论及天下语音何处为正”。寇准说:“唯西洛人得天下之中。”丁谓说:“不然,四远各有方言,唯读书人然后为正。”
在古代宋朝时期的外卖是什么样的?
近几年,餐饮业的O2O催火了外卖行业,让我们周围多了很多外卖小哥,不过,外卖这个行业在中国自古就有,起码上千年了。
有确凿证据的外卖业务最早发生在宋朝。宋朝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里,就有一个酒店伙计,正在从一个叫“十千脚店”的酒肆中出来,一手端着两个碗,另一手拿着筷子,不知道正要往谁家送外卖。在宋朝并不是所有的酒楼都能送外卖,一般“正店“是不提供外卖服务的,只有”脚店“才有。“脚店”也并不是今天的洗脚店,而是“正店”的分店。《清明上河图》上就画有两家酒店,一家是“孙羊正店”,另一家是“十千脚店”。正店跟脚店区别并不在大小,而在酒水的进货渠道,能自己酿酒的就是正店,从正店买酒的就是脚店。
据史载,宋朝对于民间商业约束较少,所以宋朝贸易较发达。通过自由贸易,勤劳的宋朝百姓手中也大都能有点钱,有钱了肯定要吃点好的,以满足口腹之欲,所以也催生了宋朝发达的餐饮业。据说,在宋朝,常规吃食就有1000多种。特别是京城的餐饮业,为满足天子脚下繁忙紧凑的生活节奏,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送餐服务了,所以“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宋朝都市的殷实之家,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直接叫外卖。有外卖服务,自然就会有外卖小哥一职,宋代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就有相关记载,“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原来宋朝不叫外卖小哥,而叫“闲汉”。
哦,对了,“外卖”一词,在古代,可不能随便用在别人身上,那是骂人的话,乱说会挨打的。因这两字在古代,无关乎吃食,只关乎风月。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里,西门庆看上了清河招宣府王三官儿的年轻小媳妇儿,让粉头郑爱月给出主意,郑爱月就说,欲得其媳,先搞定其母,况且,王三官儿的母亲叫林太太的,年龄四十不到,“专在家只送外卖”,明里常在尼姑庵念佛修性,私下里让说媒的文嫂儿牵线搭桥做些不可描述的勾当。
不光是百姓,宋朝的皇帝也点外卖。据说宋高宗赵构有一次微服私访出来体验民间的生活,到了很晚了还没回宫,索性就随便找了一个大排档宵了个夜。这一吃不打紧,皇帝居然爱上了坊间美食,后来经常点外卖到宫中享用,不过,担任送外卖的肯定不是一般的”闲汉“,而是宫中太监兼任的了。不光是他,他的养子,日后的宋孝宗赵昚估计也从小被培养了吃外卖的习惯,在登基后也是经常点坊间的外卖吃。
宋朝的饭店有哪些?它们提供外卖服务吗?
在宋朝的街道上,茶馆、大酒楼、大排档、小饭馆、小食摊比比皆是。宋朝的大酒店和小饭馆的叫法也不一样,大酒店被称为“正店”,一般规模的酒店叫“脚店”。除了称呼不同,大酒店和小饭馆的菜品也有很大不同,大酒店服务于富人,菜品自然很精致。而小饭馆的菜品只是供平民百姓填饱肚子,所以只是些家常的食物。宋朝时就有了二十四小时营业的饭馆,不管多晚,总能找到正在营业的饭馆。有些饭馆还可以提供外卖服务,如果不想在家里开伙做饭,只要招呼一声,饭店的伙计就会送餐到家。
送外卖,一般“正店“是不提供外卖服务的,只有”脚店“才有。“脚店”也并不是今天的洗脚店,而是“正店”的分店。《清明上河图》上就画有两家酒店,一家是“孙羊正店”,另一家是“十千脚店”。正店跟脚店区别并
宋朝,常规吃食就有1000多种。特别是京城的餐饮业,为满足天子脚下繁忙紧凑的生活节奏,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送餐服务了,所以“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宋朝都市的殷实之家,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直接叫外卖。有外
腌渍,可生吃。不同的烹饪手法,可以做出不同的美食,具有不同的风味。羊肉等食材剁碎,以猪网油包裹,油炸,宋朝人称这类食品为“签菜”。腌制的食品,宋朝人则称为“鲊”,羊肉、鲜鱼、虾蟹、鸡鸭、雀鸟、鹅掌,都可
也从小被培养了吃外卖的习惯,在登基后也是经常点坊间的外卖吃。宋朝的饭店有哪些?它们提供外卖服务吗?在宋朝的街道上,茶馆、大酒楼、大排档、小饭馆、小食摊比比皆是。宋朝的大酒店和小饭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