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软体邮箱的词条

包含软体邮箱的词条

facehub是什么邮箱

是虚拟人朗读用户电子邮件 (FaceMail 利用你使用的e-mail 软体来发送讯息)facehub是一项下载软件。

电子邮件是什么

起源六○年代的美国,在大学或一些企业、研究单位里的「分时多工」电脑,可以同时执行多个程式。使用者可以在电脑上留下讯息给其他使用者,当「收信人」登入这台电脑时,就会看到这则留言。这是今日电子邮件的雏形。 1972年,在Bolt Beranek and Newman(BBN)任职的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撰写可在不同电脑间一个传输档案的软体时,突然想到,如果可以传输档案,为什麼不能传输「讯息」?讯息其实也不过是另一个文字档案。 雷‧汤姆林森很快把这个送信的小程式写好。令人遗憾的是,世界第一封email到底写些什麼,雷‧汤姆林森已经想不起来。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email,但ARPANET的成员很快就发现:email实在太方便了!大家爱不释手,就在原作者还搞不清楚怎麼回事时,这套软体已到处流传,成为网际网路上的杀手软体。事实上,email软体只是当时雷‧汤姆林森众多工作中,微不足道的一项。 1973年,雷‧汤姆林森采用"@",做为电子邮件帐号里分隔使用者名字跟主机名称之用。雷‧汤姆林森表示,他认为没有人会拿"@"做为使用者名字或主机名称,所以拿来当做区隔的标记之用,"@"就成为网路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当年,必须先以 Telnet 方式,签入(login in)主机,用elm、pine之类的电子邮件软体写信与收信。当年的电子邮件帐号是很稀有的资源,工作上有实际需要的人,才能取得它。 直到电子布告栏(BBS)兴起後,申请不到邮件伺服器帐号的网友,透过电子布告栏的信箱和网友通信。有了视窗图形介面後,才出现Eudora、Pegasus之类的电子邮件软体,透过POP3协定,直接把电子信件从邮件伺服器下载到客户端的电脑里面,在分类、整理上就更为方便。 网际网路流行後,有些工作必须倚赖网路才能进行,需要随时接收或发出电子邮件。倘若电子邮件不能随著人移动,必然很不方便。真正方便带来带去的笔记型电脑是後来的事。因此,以网页为介面、把信件储存在网站上的web mail兴起。不管身在何方,只要能上网路,就可以到web mail的网站收发信。 Web mail的问题在於频宽不够大,传输速度慢,而且受限於网页程式语言,功能不够强大,无法与客户端的电子邮件软体匹拟。网站所提供的硬碟空间太小,摆几张图片、几分钟的声音就爆满。如果想把网站上的信件下载到电脑上,速度既慢、手续又繁琐。 不过,ADSL、Cable Modem等宽频网路时代来临後,使用web mail的效率,就不会比在自己电脑上慢太多。有些网路硬碟空间采取付费模式经营,让使用者拥有无限制的网空间,由专业人士每天备份,避免电脑损毁、中毒或被窃。 雷‧汤姆林森在研究档案传输时,「顺便」写出的电子信件软体,清楚地说明:其实网路传输的原理是简单、一致的,就是把资讯切割成一块一块的「封包」,附上地址(IP address)丢出去,设法把这些资讯送达目的地,电子邮件、档案传输、远端模拟等的基本原理都是如此。 其实,「电子邮件」这几个字,已不足以说明「电子邮件」的内涵。透过强大的编码能力,电子邮件可以夹带任何形式的档案,包括照片、声音、影像、mp3,甚至一片CD、一部电影。除单纯的文字介面、图形介面外,还有设计花俏的「网页模式」,甚至指引电子邮件软体等到开取信件时才到网路上读取大型档案,以节省收发信件的时间。 只不过,电子邮件软体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因为收信造成电脑中毒悲剧的机率就越高。 电子邮件跟网页的差别只在於:网页是即时处理,电子邮件是延迟处理。 其他网路服务能做的事情,电子邮件都能做到。譬如,可以把想搜寻的关键字寄给网站,网站上的搜寻引擎就会把所有搜寻到的相关文章寄给我们。可以写信给档案伺服器,索取特定游戏试玩版,伺服器就把档案寄到我们的电子邮件信箱。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写信给WWW伺服器,伺服器就把整个网站内容压成zip档案寄给我们。把某本书的代号连同自己的会员帐号、密码寄到某个信箱,隔天就会收到整本新书图文并茂的档案。 把并不紧急的事情交给电子邮件来做,由伺服器自由等待到工作负担较轻时,才寄出信件。使用者也可选择从自己网路服务商的信箱来收信,以达到最大的传输速率。

50 4 2022-09-21 破解系统